文/楊新苗

電動自行車的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新國標”)發布了。這是件牽動許多人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事情。雖然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同時發布了數百個標準,卻只有這個標準受到廣泛關注。總的講來,新國標是一個進步。新國標替代了1999年發布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在制造技術發展迅速的時代,在中國電動自行車遠銷歐美的情況下,一個20世紀發布的標準,如果遲遲不能被更新,顯然不合適。新國標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總體上把電動自行車的要求拉進了新時代,和人們的需求更為接近了。
電動自行車的發展有兩個趨勢:一個是自行車化的趨勢,另一個是摩托化的趨勢。電動自行車的老國標,未能指引和約束電動自行車的發展方向。中國20年來的發展實際是電動自行車摩托化。老百姓習慣稱電動自行車為“電動車”,表明人們認為電動自行車并非自行車。摩托化的電動自行車帶來的問題是:使用者承擔了巨大的安全風險,每年數千人因電動自行車的車禍喪生;對城市管理者和交通管理者來講,付出巨大建設代價和管理成本。新國標明確提出了以腳踏騎行為特征的要求,表明新國標在推動電動自行車“自行車化”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
新國標經過多輪討論,代表國內相關領域進展的集成。本文站在全球視角,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角度,提出需要深入認識的問題,電動自行車的重量問題。新國標把整車質量的上限從1999年的40 kg放大到55 kg,也就是說新國標認為電動自行車的發展趨勢是從輕變重的。這個趨勢到底是不是代表未來需求?2018年五一期間,筆者安排的調查人員在日本東京調查發現,在當地熱銷的電動自行車重量是26 kg。常用的筆記本電腦是越做越輕便,電動自行車也應是輕便為宜。重型化電動自行車是外賣員的最愛,并非普通消費者所需。55 kg重的電動自行車,具備“電動車”的基本能力,對它的速度管制會成為城市管理者的新難題。新國標在整車質量指標上“增重”,并不理想。
國內一線城市,如杭州、上海、北京等可以在地方標準上向科學的標準靠齊,通過地方標準和地方法規,對電動自行車的整車質量提高要求。永久等企業銷往倫敦的電動車的整車質量只有19 kg。既然倫敦可以用上不到20 kg的電動自行車,我國城市政府應創造條件引導優質產品成為主流。

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即新國標把電機功率從原來的240 W提高到了400 W。老國標采用240 W作為電機功率的上限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電機功率是越大越好,還是有合理的邊界?這個問題不光要從本國的發展找答案,也要放眼國外的實踐。歐盟的法規要求能夠被當做自行車管理的電動自行車的電機功率不得超過250 W。當該法規失效后,歐盟2013年新的規章進一步明確提到能被當作自行車管理的電動自行車功率不得超過250 W。這個值得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訂工作者參考——不應該籠統地把電動自行車當作自行車,而應該明確電機功率在250 W以下的電動自行車才可以當作自行車來管理。
在移動互聯時代,電動自行車中的安全品類“電踏車”和移動互聯網結合,成為共享電踏車或城市分時租賃的公共電踏車,是有可能的。日本東京街頭出現了共享電踏車。日本電踏車的車輛技術優于我國,但是其支付技術落后于我國。作為將近4 000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東京市民因共享電踏車,出行便利不少。日本的實踐也打消了全球城市所顧慮的超速和電池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從技術和管理上可以很好地解決。
兩輪車共享出行的未來或是電踏車。兩輪單車要用于共享出行,一般需要采用實心輪胎,因為充氣輪胎的維護工作量大。對于無助力胎就要硬,然而又剎不住車。為了剎住車,實心輪胎自然阻力大。騎的實心輪胎兩輪車,要想騎得快,共享單車比普通自行車費力,已是人人皆知。大量共享單車在城市街頭,除了投放量過大以外,也有不如普通自行車好騎的原因。共享電踏車遠比普通自行車好騎,一旦從技術和經營方面得到提升,未來很可能成為共享單車發展的方向。
和電動汽車比起來,中國電動自行車企業已經把電踏車賣到了歐洲城市,如倫敦。國產電動汽車大規模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歐美市場,中國電動自行車企業依照國際標準,已經生產出來經得起發達國家市場檢驗的產品。根據歐盟統計,2016年歐盟進口的100多萬輛電踏車中,80%來自中國。歐洲人更是樂觀地估計,未來全球電踏車年需求量將達到2.5億輛。在電踏車領域,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領先,反倒是國內標準滯后,產品在引領標準,而不是標準在引領產品。未來,新國標修訂應盡快跟上已有產品,從而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走向全球大市場,服務全球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