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同日,央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細則”),對于過渡期內行業執行資管新規的操作細節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比如非標投向、產品估值、新老對接等問題。
某股份制銀行位于深圳一營業網點的理財經理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政策落地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市場上賣得好的依然是結構性理財產品,這些優勢明顯:5000元的起點,收益率相對較高,約定保本。
“目前市場上新發保本理財幾乎銷聲匿跡,市場中仍以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產品為主?!绷硗庖患覈写笮邢嚓P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隨著理財新規的持續落地,銀行理財業務將更加規范,投資者理財將更加安全。
據普益標準測算,472家商業銀行(不包括外資銀行)二季度末存續11.26萬款理財產品,較2018年一季度減少233款,環比下降0.18%,存續規模約為29萬億元,較2018年一季度環比增長0.08%。
面對29萬億元銀行理財的巨大規模,監管層此次發布兩項新規與今年4月發布的資管新規總體核心原則保持一致:即打破剛兌、去通道化、去資金池化。
普益標準相關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上述兩項監管文件對資管新規實際執行過程中的細節進行了更為清晰的指引,具體理財新規的變化體到現在:第一,公募理財產品門檻從現行5萬元降低至1萬元;第二,凈值化管理有所放寬,允許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采用攤余成本計量,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估值核算規則;第三,過渡期安排有所放松,銀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自主有序方式制定本行理財業務整改計劃,過渡期結束后,對于因特殊原因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經報監管部門同意,商業銀行可以采取適當安排,穩妥有序處理。
資管新規細則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明確公募資管產品可以“適度”投資一部分“非標”資產。第二,明確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第三,6個月以上的定期開放型理財產品可以采用攤余成本法計價。第四,過渡期后對剩余非標產品處置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且回表節奏銀行可自主把握。
業內人士認為,理財新規與資管新規執行細則的發布意味著宏觀政策在向更加務實的方向調整,以更好地把握去杠桿的節奏和速度。在近期資管新規實際執行過程中,有較多的“非標”資產難以通過銀行表內資產進行承接,導致實體經濟出現較大融資缺口。兩個細化文件的出臺有助于緩解目前非標資產快速萎縮導致的金融條件快速緊縮的壓力,為金融去杠桿提供更加務實、可行的操作原則,促進“非標”資產有序退出,降低銀行資產快速標準化帶來的踩踏風險。
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部分銀行存量產品逐漸退出,銀行理財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506家銀行共發行了2.8萬款銀行理財產品,產品發行量減少3906款。以6月為例,2018年6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11319款,環比減少778款,降幅為6.43%,較2017年6月份減少3265款,同比減少22.39%。
收益率方面,6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較5月份下降0.02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下降。進入7月后,收益率依然走低,當月前三周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4.78%、4.76%及4.75%。
融360分析師認為,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持續下降主要是由于近半年來市場流動性較寬松,收益率略有下降趨勢,但整體水平比較穩定。下半年,市場資金面有望保持目前的相對寬松狀態,受P2P行業爆雷、股市持續下跌等影響,部分投資者的資金將回歸銀行理財產品,因此,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或將繼續小幅回落。
多家銀行網點的銷售經理也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最近理財預期收益率呈下滑趨勢,銀行在月末、季末也會有一些優惠活動,但是力度明顯減少。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城商行和股份行的理財收益相對較高,國有銀行、農商行的理財收益率偏低。
融360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大連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34%,排名第一,廣東南粵銀行、華興銀行、唐山銀行、浙商銀行分列2至5名,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33%、5.32%、5.31%、5.3%。排名前五的銀行中有4家城商行、1家股份行,收益差距都很小。
在收益排名前30的銀行中,有18家城商行、8家農商行、4家股份行,無國有行。
對于城商行理財業務收益率相對較好的原因,華南一家城商行相關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城商行相比國有行靈活性更高,資管能力又比農商行強所以在理財業務上表現的更好一些。
不過,業內人士要提醒投資者的是,挑選銀行的時候,不能光看收益率,還要綜合考察產品類型、購買門檻、銀行資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理財新規對今年發展如火如荼的結構性存管業給出監管方向:結構性存款應當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范圍,相關資產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數據顯示,2017年10月底的6.9萬億元增長至今年5月的9.26萬億元,增幅達34%,不過在資管新規落地后,結構性存管開始降溫,6月結構性存款半年來首度環比負增長,收益率方面,同樣有所回落,7月13日~19日當周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08%,較上一周下降了0.3個百分點,降幅較大。此外,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結構性產品雖然保本,但預期的收益率未必能達到。
對此,融360相關分析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受資管新規影響,保本理財將退出市場,于是很多銀行將結構性存款當成保本理財的良好替代品,今年上半年,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及規模大增,其中出現了很多假的結構性存款。根據規定,銀行需要有衍生品交易資格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可以避免一些沒有資格的銀行發行假的結構性存款。
華寶證券楊宇團隊認為,理財新規明確并強調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需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前期部分不具備相應資格的銀行發行的假結構性存款不復存在,結構性存款迎來規范發展時期。
不過,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從實際操作來講,即使沒有衍生品交易資格,個別銀行仍然可以設計并發行可以近乎100%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假結構性存款,所以假的結構性存款并未被堵死。
自資管新規正式出臺以來,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給銀行理財業務的展業環境造成了較大沖擊。
普益標準分析人士指出,嚴監管之下銀行理財業務將面臨五大挑戰:一是凈值型產品發行所帶來的投資者教育、資產投資和資產估值難題,二是公募產品投資范圍的改變所帶來的資產承接難題,三是估值方法及剛性兌付打破對投資者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投研能力與交易能力建設尚待提升,五是專業化輔助系統的開發尚未形成體系。在這五大挑戰之下,銀行理財業務必須改變以往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向精耕細作的“真資管”和“真財富管理”經營模式轉型。
從市場現狀來看,銀行理財業務結構在監管驅動下繼續深入調整。與一季度相比,2018年二季度同業理財規模繼續加速下滑,零售理財規模繼續攀升,產品存續數量增速放緩,銀行理財提質增效發展趨勢逐步顯現。
銀行理財產品開始向凈值化轉型,但由于缺乏專業人才、投研能力和系統支撐,難以推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產品,對中小銀行而言,凈值化轉型難度相對較大。
小小金融CEO劉小峰表示,銀行理財新規最重要的一條是對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而不再給予保本承諾,這為理財產品投資股票型基金提供制度支持,改變了現行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的情形。
“對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將考驗銀行的投研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這對銀行的影響非常深遠,那些缺乏投研能力的銀行,其理財業務規模將會呈總體收縮趨勢?!眲⑿》孱A測,未來,銀行要占據更多的理財市場,需要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這就要求銀行必須加大投研人才引進力度,造就一批知曉客戶、精通國際業務規則、熟悉境內外資產配置的精英型財富管理師隊伍。
從這個角度講,現在一些中小銀行尤其是農商行可能不具備發行某些理財產品的能力,以后將更多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業內人士指出,理財咨詢和產品代銷可能是未來小銀行理財的主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資管新規落地,資管業務組織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已漸成趨勢,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已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南京銀行等9家商業銀行先后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響應轉型要求,推動銀行資管業務邁向更獨立、更高效的運作模式。
對此,普益標準研報認為,“真資管”時代已然來臨,未來銀行資管的競爭不再僅限于收益水平,更需在產品線規劃、大類資產配置、風險管理、交易對手篩選和管理、投研能力建設、IT系統建設等方面做好基本功,在客戶需求挖掘、客戶營銷體驗等方面做好延伸和拓展服務,最終取得全方面、多維度的競爭優勢。
1. 2017年11月17日,央行等公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風險。
2. 今年4月28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資管新規正式落地。
(1)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方面,新規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額管理等監管措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
(2)在產品凈值化管理方面,新規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金融資產,同時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兼顧市場訴求,允許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
(3)新規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要求監管部門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準入,促進資管產品獲得平等主體地位,從根源上消除多層嵌套的動機。同時,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
(4)在合理設置過渡期方面,經過深入的測算評估,相比征求意見稿,新規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3. 今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同日,央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于過渡期內行業執行資管新規的操作細節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比如非標投向、產品估值、新老對接等問題。
(1)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2)規范產品運作,實行凈值化管理。要求理財產品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資產;允許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采用攤余成本計量;
(3)規范資金池運作,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延續對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三單”要求,以及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的限額和集中度管理規定,要求理財產品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需要期限匹配;
(4)對理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提出集中度限制,公募理財產品可以投資證券市場;
(5)控制杠桿,有效管控風險。在分級杠桿方面,延續現有不允許銀行發行分級理財產品的規定;
(6)過渡期(即2020年底)結束后,對于因特殊原因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經報監管部門同意,商業銀行可以采取適當安排,穩妥有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