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3月3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了陜西省政府原黨組成員、副省長馮新柱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的消息;4月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貴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長王曉光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頒布實施、國家監委組建并與中央紀委合署辦公后,馮新柱成為首個國家監委給予政務處分的中管干部,王曉光成為首個接受國家監委監察調查的中管干部。
細心的人會發現,與監察法頒布實施、國家監委組建前相比,兩份通報均發生重大變化:
首先是主體發生變化,兩則消息的信息源均從“中央紀委”變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
其次是職能發生變化,從原先單純的執紀機關轉變為執紀執法機關。從對馮新柱的通報可以看到,由于其公職為行政職務,原先“給予其開除公職處分”的主體從“由監察部報國務院批準”變為“國家監察委員會”,原先“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從“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改為“移送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國家監察委員會與中央紀委合署辦公,既是執紀機關又是執法機關,既履行黨章規定的監督執紀問責職責,又履行憲法、監察法規定的監督調查處置職責。因此,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老虎”的調查內容不再局限于涉嫌嚴重違紀的問題,也對其涉嫌嚴重職務犯罪的行為進行審查調查。
那么,為什么“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從“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改為“移送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呢?這是因為改革前,紀委對嚴重違紀、涉嫌職務犯罪的黨員干部作出黨紀政紀處分后,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還要移交檢察院反貪部門進行立案偵查;而改革后,紀委監委既調查涉嫌嚴重違紀的問題,也對其涉嫌嚴重職務犯罪的行為進行審查調查,即作出黨紀政務處分后,“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應當由監委繼續進行審查調查。
最后是范圍發生變化,實現了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全覆蓋。從對王曉光的通報可以發現,措辭從“涉嫌嚴重違紀”變為“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從“接受組織審查”變為“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監委組建后,監察對象既包括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也包括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等。改革前使用的“政紀處分”主要針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使用范圍過窄;而“政務處分”的使用對象比“政紀處分”更寬,不僅包括公務員,還包括其他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體現了權責對等、失責必糾的基本精神。
從“嚴重違紀”到“嚴重違紀違法”,從“接受組織審查”到“接受組織審查和監察調查”再到“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措辭越來越規范,也體現了監察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化。
措辭之變折射了從中央紀委到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職能轉變,體現了黨的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的有機統一。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