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伶俐
我們交流的時候向對方發出的信息是經過編碼的,特別是在異性之間的交流:我說的和你聽到的并不一致,你所理解的根本就不是我要表達的。下面就來看看一對夫婦就穿衣服的問題是如何交流的。
妻子說:“我沒有什么可穿的了。”(確切的意思是她沒有什么新衣服可穿了。)
丈夫說:“我沒有什么可穿的了。”(確切的意思是他沒有干凈的衣服可穿了。)
當然,這并不算是嚴重的沖突,但從他們的話語——“沒什么可穿”中就可以看出: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覺處理問題。
就在幾天前,我在電腦前工作,隔壁房間開著收音機,聽起來似乎是正在播放一個脫口秀的節目,聲音嘈雜,影響我工作。于是,我對莎拉大聲喊道:“你聽到了嗎?”沒有回應。我又大聲吼道:“你聽到了嗎?”仍然沒有回應。我再次提高嗓門大叫:“你在聽收音機嗎?”“我一直想聽,可是你老大喊大叫,害得我沒法聽清楚!”莎拉大聲回答道。
這不僅僅是關掉收音機的小事,也并非一次小誤會那么簡單。妻子很苦惱,因為她認為丈夫對自己的事情漠不關心,故而開始感覺丈夫不愛自己,甚至責備丈夫。然而此時,丈夫也覺得很委屈,他會引用所有丈夫常說的一句話:“無論我怎么做,都不合你的意。”丈夫感覺自己沒受到尊重,甚至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責。如果夫妻雙方不知道如何及時撲滅這次誤解之火,它將會迅速發展成危及婚姻的“火災”。
(摘自《幸福婚姻的秘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