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冬梅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一直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當今知識倍增、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與教材平等“對話” 進行多元化解讀培養學生的運用與創新思維。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思維;創新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個非常關鍵的環節。讀書,讀是關鍵,因而加強閱讀教學顯得猶為重要。
一、加強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領作用
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節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①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②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③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
二、轉變教法,立足文本,鼓勵學生與教材平等“對話”
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①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②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等等。
三、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
四、要制定好文本研讀,注意學生的價值取向和閱讀范圍
“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發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發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我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在處理教材時,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文本多元解讀可從以下“五點”進行切入:
1.抓住文本內容。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教學《我的第一本書》,在學生自讀文本盡情觸摸文本后,教師問:你了解到哪些內容?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說:我了解到了社會黑暗;有的說: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貴;有的說:我了解到了父愛;有的說:我知道了父親心靈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語言。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我們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們都是美麗的、品質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題可有多種解讀:①對于像盲孩子一樣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說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③只要執著追求理想,理想便會實現;④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便會恩賜于他。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加之閱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應不同。我們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性的思考爭鳴。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變色”之速,難道不可能出于難言的隱衷?難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義憤填膺的言語就沒有一點出于公正的動機?
5.補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作品未經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現、填補和闡析。這些“空白”能夠驅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在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語文課也變得空靈和鮮活。
總之“多元解讀”是真實的閱讀,是孕育創造性品質的閱讀。我們應把文本多元解讀真正落到實處,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們期待著,在學生閱讀的枝頭上綴滿富有個性的花朵,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