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詞人 蔡蔡
7月10日,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享年99歲。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廣東,青年時代在越南、印尼等地經商,1958年移居香港,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漸成為香港“皮革大王”。1982年,他成立田家炳基金會,捐助祖國的教育事業,累計捐出數十億港元,80%的財產。他一生捐助了300多所學校、1800多間鄉村學校圖書館,被尊稱為“百校之父”。
網友熱議
① 當人們看到田家炳中學時,就會想起這位慈祥的老人,他永遠活在大家的記憶里。
② 從小到大走您老鋪的路、讀您老建的校,您為家鄉做的貢獻無時無處不在……沉痛哀悼。
③ 實業報國,慈善為公,田老令人敬仰!
我在很多地方看見過田家炳中學、田家炳體育館,但今天才知道這位老人把財產的80%都捐了出來。讀田家炳先生的人生故事時,有一個瞬間我濕了眼眶:2001年經歷金融風暴后,基金會收入減少,田家炳為了兌現對一些學校的捐助承諾,賣掉自己的花園式別墅,搬去簡陋的出租屋。
富豪的公益心見得多了,但搬去出租屋也要捐錢的富豪還真是第一次聽說。這背后我看到了兩個字。
第一個是“信”。老人賣掉別墅,是因為對學校有承諾。這看得出他為人處世的慣常態度,也就不難理解田家炳為何能成為“皮革大王”了。慈善也好,經商也罷,都是在人格基礎上的行事。這個“信”字,烙在老人的人格里,陪他經歷了二戰風云、金融風暴,讓他立于不敗。但這個字,今天要學著寫的人還太多。
第二個是“舍”。當時,子女不同意父親賣別墅,“但他們都成家立業了,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別墅賣的錢可以捐助20間學校。”兩位老人對別墅的舍,是成千上萬名學生的得。這一舍一得之間,有大愛。
大慈善家、大教育家,田家炳擔得起這樣的榮譽。
7月11日,被困洞穴的12名泰國足球少年和1名教練全部獲救,讓關注營救的全球網民放下了懸著的心。6月23日,球隊訓練完后,教練帶孩子們進入了泰國北部清萊府的一處洞穴,隨后當地降暴雨,13人被困在地下800米深的洞穴中。這次營救得到全球支援,但遺憾的是,一名泰國前海豹突擊隊員在救援行動中犧牲。
網友熱議
① 對不同部門和不同國家來說,這是一場綜合救援的協作考驗。
② 教練為什么要帶他們去洞穴?他不需要對此事負責嗎?
③ 少年們終于出來了,因凡蒂諾(國際足聯主席)記得兌現承諾,給他們世界杯決賽門票。
近日,湖南農業大學位于瀏陽市沿溪鎮的科研基地里發生了一件尷尬事:剛剛成熟的玉米全被附近村民偷走了。經現場勘查,有1725份玉米科研材料被損毀,其中包括某玉米原原種,損失估計達到幾百萬元,一名學生的畢業設計也受到影響。
網友熱議
① 玉米:我身價千萬,就這樣把我煮了?
② 扎心了,偷一下可能10年心血白費,誰還敢搞農業科研。
③ 吸取教訓,下次基地里得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