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沒有藥神,在與疾病生死相搏的過程中,人們才逐漸積累起醫藥知識。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里,那些名垂青史的“藥王”“醫圣”,無一不是在千百次的艱辛嘗試后,才得到某一植物、動物的藥用功能。他們的故事里,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份舍身忘我、不慕名利的制藥精神。
孫思邈18歲時開始學習醫術,20多歲便頗負盛名。唐代道教盛行,孫思邈以醫家的探索精神來研究道家的丹藥,發現丹藥可以治療某些疾病。他拿一些金石礦物反復試煉,甚至親自服下金石來試驗藥性。有一次,孫思邈服下了六兩乳石,結果造成自己一生“數病癰疽(一種毒瘡)”,也因此獲得了治療癰疽的第一手經驗。
孫思邈直到晚年也沒有中斷對化學制藥的研究。在《千金方》中,他一面揭露金丹成仙的欺騙性,一面記述金丹藥物的醫學療效。唐代以后,丹方成為重要的中醫方劑,孫思邈成為醫藥化學的開山鼻祖,被尊為“藥王”。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女醫屈指可數,明代女醫談允賢是其中一位。談允賢出身醫學世家。從小,祖母就教她修習醫術。學成后,她正式開診。限于當時社會習氣對女子的束縛,談允賢的治療對象僅限于女性和兒童。
有一次,一個婦人找她看病。這婦人之前生了4個女兒,此后10年再也沒有懷孕,非常憂悶。談允賢檢查了她的身體,又耐心地和她聊天,從病人口中得知了一段過往:因為沒有兒子,丈夫對她不滿。有一次夫婦二人吵架,正巧婦人在生理期,過于憤怒而導致氣血消耗,從此小腹冷痛,多年不見好。談允賢對癥下藥,并施以針灸。后來婦人如愿再次懷孕。
談允賢活了96歲,治人不計其數,留下著作《女醫雜言》,被稱為“女中盧扁”。
張仲景從小愛好醫學,十幾歲時,就已讀了許多醫書。
東漢末年,連年混戰,田莊多成荒野,各地傳染病流行,其中傷寒病占70%。張仲景目睹遍地浮尸,心中悲痛不已,更加勤奮學醫。
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伯祖見張仲景聰明好學,就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他。后來張仲景果然成為一代名醫,尤其善治傷寒病癥,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他歷經27個寒暑,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被后世尊為“藥圣”。
有一次,李時珍領著弟子龐憲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訪藥材,夜宿山中一座破敗的古寺。師徒倆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皎潔的月光透過屋頂的破洞照了進來。李時珍說:“龐憲,趁著大好月色,我們把今天尋訪所得記下來吧。”
李時珍邊憶邊寫:“忍冬花初開時銀白色,兩三天后變為金黃色,所以又名金銀花,可解暑消熱。”“胭脂草搗爛了,可治蟲咬傷。”“刀豆子燒成渣子服下,能治呃逆。”“雞腸草……龐憲,你把藥包拿來。”李時珍接過藥包,從里面翻出兩種草。它們的葉子十分相似,但是藥性不同。怎樣區別它們呢?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一點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著往下寫:“雞腸草,生嚼涎滑;鵝腸草,生嚼無涎……”
寺外,圓盤似的月亮已移到了中天,而李時珍還在孜孜不倦地記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