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6月24日,16個歐盟國家代表在布魯塞爾舉行小型峰會,議題只有一個:尋求解決難民問題的方案。本來只邀請了8個國家參會,結果一多半歐盟成員趕來;本來28日就要舉行歐盟峰會,如今卻要急匆匆地先開個小型峰會,足以說明難民問題果真急得火燒眉毛。
小型峰會開出了柳暗花明般的積極結果了嗎?顯然沒有。波蘭、匈牙利等受邀國的抵制本來就不是吉兆,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番“應當懲罰拒收難民的國家”的言論,再次引來意大利等國的不快。難民、難民,確實很難!
歐盟的創建與發展一直本著團結一致的初衷,也因此成為多極化世界中有影響力的一極。但走到今天的歐盟,面對極為骨感的現實問題,已經越來越難步調一致了。
利益是魔鬼。基于共同的利益,歐盟仍然可以一個聲音說話。6月22日,針對美國對自歐盟進口鋼鐵和鋁加征關稅,歐盟實施報復性措施,對價值28億歐元(約合213億元人民幣)的美國產品加征25%關稅。面對特朗普首先點燃貿易戰戰火,進而威脅歐盟國家支柱產業的態勢,歐盟大聲說“不”。
利益差異更是魔鬼。來自地中海的難民船顯然要比大西洋對岸的關稅更令人糾結。面對難民潮,一向自詡的道義價值觀愈顯蒼白,曾顯寬容的人道情懷大打折扣,有條不紊的社會治理從此手忙腳亂,民粹聲浪從呼聲變為行動,難民問題早已成為高度政治化的燙手山芋。更不用說大西洋對岸還有個敲邊鼓的特朗普。這位因“骨肉分離”舉措在國內備受抨擊的白宮主人借題發揮,除表示不會允許美國變成“難民營”外,還稱“難民已經動搖了德國人對于自己國家的領導權”“大量的難民正在顛覆歐洲文化”。
面對特朗普的奚落,默克爾的臉色一定很不好看。一直說好要團結的歐洲,面對一艘名為“阿奎里厄斯”號的難民船,怎么就這樣吵翻天了呢?“阿奎里厄斯”號在地中海上漂泊之時,意大利和馬耳他拒絕其靠岸,西班牙最終“接盤”,但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意大利政府間因此生出口角。馬克龍慷慨陳辭,稱身為歐盟國家,不能有便宜時都伸手,該承擔義務時則退縮。默克爾也發聲,表示依據《都柏林公約》,歐洲應該繼續接受難民,難民入境第一個國家應該負責安置難民和身份確認。意大利則反駁稱,意大利絕不做歐洲的難民營——意大利的海岸線同時也是歐洲的邊境,在對待涌入歐洲的難民問題上,歐盟成員國應共同負起責任,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政策。
意大利振振有辭,默克爾與馬克龍也不得不點頭稱是。事實已經證明,目前用于規范歐洲國家救助難民工作的《都柏林公約》本身便是造成歐盟分裂的原因之一。這一公約強調難民首次抵達的成員國有義務和責任收容難民,并受理難民的申請,這實際上給希臘、意大利和匈牙利這些“一線”國家帶來巨大的壓力?,F有公約已不合用,然而,要“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政策”談何容易?!
據說馬克龍已經提出一個新方案,即歐洲將建立一個“封閉中心”,迅速確定這些難民真實情況,然后迅速遣返那些不能庇護的難民。姑且不論這只是權宜之計,這方案一聽便可知由此會生出更多矛盾。
對于歐盟而言,難民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實在難以樂觀。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報應呢?想想這些難民問題的起源,便可知“種蒺藜者得刺”果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