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它是一位民國奇女子的畢生心血,當年在萬國博覽會上驚艷了世界。
南京博物院藝術館織繡廳里,陳列著一件特別的繡品,細針密縷,穿梭歲月,沒有留下一點點歷史的斑駁。2007年,南京博物院邀請專家和公眾在4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精挑細選,選出了18件“鎮館之寶”,有西漢王墓中出土的錯銀銅牛燈,有世間僅存的帶蓋洪武釉里紅梅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件《耶穌像》——看似不那么“中國”,卻是地道中國技藝集大成的體現;而且它最“年輕”,誕生于民國,是“繡圣”沈壽所制。
說起沈壽,也是民國的一位奇女子。時髦話說得好:有夢想的人生,總是閃閃發光。沈壽的人生,即是如此。她的夢想就是刺繡。
1874年,沈壽出生于江蘇,原名云芝。父親沈椿曾任浙江鹽官,后來做起了古玩生意,博聞強識。沈云芝從小隨父親識字讀書,7歲弄針,8歲學繡,12歲就繡成了《秋雨月上圖》,聞名鄉里。
19歲時,沈云芝嫁給了當地才子余覺。丈夫能詩善畫,常為沈云芝設計畫稿,沈云芝的刺繡技藝日益精進,10年后,晚清大儒俞樾看到她的繡品,題下“針神”二字。
1904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壽辰。余覺的一位朋友在清廷商部任職,見到沈云芝的繡品,贊不絕口,提議余覺讓妻子進貢獻壽。余覺聽從了,慈禧觀后,果然大悅。
據說當時慈禧觀賞各地貢禮,看到沈云芝繡的《八仙上壽圖》時,突然覺得眼花繚亂,甚至有點頭暈目眩。旁邊婢女解釋道,不是老佛爺眼花,是這壽圖簡直繡“活”了,在燭光的搖曳下,栩栩如生。慈禧上前仔細端詳后,甚是喜歡,不但對沈云芝夫婦召見賜宴,還特賜“福”“壽”二字。為表示感恩,沈云芝更名為沈壽。同年,她受清廷委派,赴日本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繡藝術。
在日本,沈壽看到日本藝人將東方刺繡的針法與西方的素描、油畫等技法結合,大受啟發。歸國后,她琢磨出一種獨特的“仿真繡”,一舉改變了中國傳統刺繡作品中有形有色,卻少光少影的繡法。當時清廷在北京開設了女子繡工科,下設國文、圖畫、刺繡三門專業課,沈壽被任命為總教習,成為我國封建王朝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朝廷繡品女官。
沈壽生在清末民初社會劇變的大時代,西風東漸,沖擊著東方的古老藝術,卻也賦予傳統技藝新的靈感。沈壽在技藝上有所獨創,在題材上也敢于突破。傳統繡品的題材,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花鳥、人物。沈壽則用東方的繡花針,繡出了很多金發碧眼的人物。
1911年,沈壽繡成《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清政府將繡像送給了意大利政府,因其逼真的形象、精妙的繡藝轟動了意大利朝野。意國政府先是回贈了一枚友誼勛章,1912年11月,意駐華公使又轉達了意大利皇后對沈壽的謝意,并贈給她一塊貼有皇家徽號的嵌鉆石金表。
沈壽最有名的作品,則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耶穌像》。時值民國初年,萬國博覽會將在美國舊金山舉辦,到處征集展品,沈壽決定向世界展示中國刺繡。為了讓公眾體會刺繡的精湛技藝,她選中了一張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穌畫像,這幅畫像的原作叫《頭戴荊冠的基督像》,藏于盧浮宮,作者是文藝復興晚期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他根據《圣經》中耶穌遇難再生的故事創作了此畫,沈壽則運用虛實針、旋針等技法,進行了再度創作。繡像中,耶穌頭戴荊棘之冠,遭受苦難,斑斑血跡滲滿發間,他嘴唇微微張開,兩眼仰望天空,神情憂傷而又悲壯。
更為巧妙的是,沈壽為追求盡善盡美,劈絲之細達到一般繡品的七分之一。她將這件《耶穌像》中所用的百余種彩線各取一根,在繡像的上方繡成一個十字架,供觀眾審辨,以此證明這幅繡像的所有部位無一處是繡后染的。
萬國博覽會上,這幅耶穌肖像果然引起了西方人的注目。它不是油畫,卻有著油畫擅長的透視與凹凸感,而東方繡品中所透出的絲絲細膩與獨特神秘感又是油畫所不能賦予的,最終,《耶穌像》被評為這屆博覽會的第一金質大獎。
《耶穌像》是沈壽的代表作,也是心血之作。萬國博覽會上,《耶穌像》的標價高達1.3萬美元。可當陸續有人高價購買時,沈壽卻表示此作不愿賣出,只愿留在紐約對外展覽。
那時的她,和丈夫的婚姻早已千瘡百孔,滿心情懷只寄托在繡架上。在南通辦實業的張謇創立了女工傳習所,40歲的沈壽在此應聘,執教8年,最終積勞成疾,罹患胃癌。
她生前的最后一幅杰作是《美伶倍克像》,根據美國一位歌舞女星倍克的照片繡成,曾在南通織繡局駐美國紐約第五街的分號展出,以仿真傳神轟動一時。倍克本人也去看了繡像,贊不絕口。
沈壽彌留之際,為了讓她再看一眼自己的畢生心血,張謇曾派人專赴紐約,將《耶穌像》護送回南通。然而繡品還在途中,沈壽就已于1921年6月18日去世,終年不足48歲。
抗日戰爭期間,《耶穌像》一度不知去向。1986年4月27日,江蘇省政府在南京博物院舉行了張謇后人張緒武獻歸沈壽珍貴繡品的儀式。原來戰爭時期,張家人擔心《耶穌像》久藏保險柜中會朽腐,及時取出,后來又攜至香港,妥加保管。
如今,以《耶穌像》為代表的沈壽精品由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是鎮館之寶之一。館中除了這幅《耶穌像》,還有《羅漢》屏4幅、《觀音像》軸片1幅、《紅鳥翠鳥》軸片1幅。絲絲縷縷,借由沈壽的一雙巧手織成一件件藝術品,成了保存歲月、傳承文化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