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財,張青福,逯登棟,何耀東,宋玉鵬,王金宏
(青海黃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青海 西寧 810016)
東昆侖造山帶位處中央造山帶西段,地理位置獨特,是已探明的我國中西部重點礦區生成地帶。該成礦帶以礦種多、成因類型復雜為特點,本文根據筆者青海黃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相關工作經驗,在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基礎資料幫助下開展東昆侖夏日哈木銅鎳礦床特征分析。為相關地質工作者提供建設性意見。
夏日哈木銅鎳礦區礦權范圍行政區劃隸屬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該區隸屬于柴達木陸塊南緣,整體位于東昆侖造山帶西段(圖1)。

圖1 東昆侖斷裂帶及構造分區略圖
礦區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南緣,地層區劃隸屬華北地層大區、東昆侖-中秦嶺地層分區,區域地層出露時間跨度大,巖石類型復雜。
巖漿活動強烈是區內最顯著的一個特征,以華里西、印支期的中酸性巖體為主,多與不同時代的碳酸鹽巖接觸形成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尚有熱液型、斑巖型銅鉬多金屬礦;華里西早期超鎂鐵質、鎂鐵質巖體出露較少,形成了夏日哈木式的銅鎳硫化物礦床。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地層相對較為簡單。根據筆者工作所轄區域夏日哈木銅鎳礦HS26異常區,著重介紹礦床脈巖特征如下:
(1)變質作用。礦區有兩種形式變質作用存在,主要為區域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由此形成個具特色的變質巖。接觸變質巖石主要是受到侵入巖影響產生的,主要分布于侵入巖與地層的接觸帶上,礦區蘇海圖地區(HS31號異常區)的鉛鋅礦化體賦存于該地質體中。
(2)圍巖及夾石。夏日哈木HS26號異常區礦體賦存于鎂鐵質-超鎂鐵質雜巖體中,巖體地表出露范圍為7~20線,7線以西至27線巖體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組地層中,礦體基本受巖體的控制,因此主礦體東側4~7線間頂板圍巖主要為無礦化或弱礦化的巖體,底板主要為巖體,個別孔為石英片巖;9~27線礦體埋深逐漸增大,頂板圍巖厚度一般在13m~497m,頂底板巖性主要為:鎂鐵-超鎂鐵質巖體、片麻狀花崗巖、花崗巖、黑云母斜長片麻巖。
(3)控礦因素。夏日哈木銅鎳礦HS26號異常區礦床類型初步認為是巖漿熔離型銅鎳硫化物礦床,該礦床的成礦控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鎂鐵質—超鎂鐵質雜巖體是礦床的最主要控制因素,礦體嚴格受雜巖體的控制,在早期形成的輝長巖中含規模很小的礦體,主要在后期巖體中成礦,巖體的規模、分異程度、產狀直接影響礦體規模、品位等。②巖漿是巖漿礦床成礦物質主要提供者,巖漿中有用組分含量的多少對能否形成礦床有重要作用,不同成分的巖漿含有用組分的種類和數量不同,鐵鎂質巖漿中的Co、Ni、Cr含量遠高于中酸性巖漿。
(4)找礦標志。①礦區位于近東西向展布的磁力梯級帶上、近北西向展布的重力梯級帶上,異常在大面積負異常背景上顯示的弱異常,以梯度緩、強度低為特征。異常值由北向南迅速減少,幅值約為-407×10-5m/s2到-435×10-5m/s2,變化幅度達到了28×10-5m/s2。②1:1萬土壤測量元素組合為Co、Cu、Ni,三種元素濃度分帶明顯,面積大,在礦體出露附近,濃集中心明顯。原生暈顯示,在巖體中Cr、Ni、Cu、Co、Au、Pt、Pd、Ti、V元素均有異常,離開巖體只有Ti、V元素有異常。③礦區位于柴達木陸塊南緣,東昆侖造山帶西段,昆中斷裂的北側。成礦與地層無直接關系,但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組變質巖為鎂鐵質-超鎂鐵質雜巖體的侵位提供了較為輕松的環境。
夏日哈木超大型銅鎳礦床的發現是巖漿熔離型銅鎳硫化物礦床在青海東昆侖造山帶存在的主觀證明,具有填補青海地質找礦礦種和類型上的跨時代意義。東昆侖地區及柴達木周緣的找礦新思維及找礦空間。根據筆者多年研究經驗,在本文研究范疇,提出建設性建議如下:
(1)勇于推翻前人研究,指出基礎資料研究缺陷。在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支撐下結合傳統技術理論指導貫穿礦區勘查工作,從現場工作實踐中協同性驗證突破。
(2)在青海省拉脊山已發現的拉水峽銅鎳礦床和近兩年在柴北緣新發現的牛鼻子梁銅鎳礦床(趙雙喜等,2012)及東昆侖夏日哈木銅鎳礦床均位于古隆起與深大斷裂的結合部位,即古陸塊的邊緣。
(3)東昆侖成礦帶已發現了與小侵入體有關的巖漿型、矽卡巖型和斑巖型等一系列礦床(點),進一步加強研究不同時代和構造環境下的巖漿活動與成礦的關系,根據“小巖體成大礦”的理論體系針對性的部署勘查工作將對實現該區找礦突破發揮重要作用。
夏日哈木銅鎳礦床不僅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其發現是東昆侖地區及青海地質找礦工作的重大突破,改寫了青海無巖漿熔離超大型鎳礦的歷史,填補了東昆侖地區巖漿硫化物礦床的空白,極大地拓展了該區域的找礦思維及找礦空間,對指導東昆侖成礦帶的成礦規律研究和找礦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