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鵬,單士鋒,趙曉嵐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1地質隊,安徽 銅陵 244051)
鳳凰山礦田位于長江中下游鐵銅金銀多金屬成礦帶之銅陵礦集區中部,矽卡巖型銅金礦床產地。礦田內已發現內生礦床(點)27個,中型礦床1個(藥園山銅礦),小型礦床5個,累計查明銅金屬量60萬噸左右,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積累了豐富的找礦經驗[1]。
系由近東西向的深斷裂帶及北東向的斷陷帶圍切而成的菱形地塊。由一系列略呈S形的背向斜組成隔檔式的變形格局。礦田內主體褶皺構造為北東向“S”型新屋里復式向斜,北西翼與舒家店背斜共翼,南東翼與戴公山背斜共翼,礦田內斷裂根據構造期次劃分為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
礦田內主要巖體為鳳凰山巖體,平面近圓狀,面積約10km2,巖體呈巖株狀侵入到新屋里復向斜的核部[2]。
根據主要成礦作用劃分3大系列、5型、6式、12亞式:有矽卡巖型、斑巖型、熱液型、沉積—熱液疊改型及風化淋濾型等以及若干亞式。就其工業價值而言,以矽卡巖型最為重要。
(1)礦漿充填-接觸交代型(藥園山銅礦)。礦床受接觸帶與斷裂復合控礦構造,共圈定礦體計108個,主礦體4個,可分為南北兩個礦段。主要表現在:矽卡巖局部包含于鐵礦體之中,二者并無明顯的分帶性,礦體內含有大量的菱鐵礦石,從而超出了氧化物階段即對早期硅酸鹽礦物交代的范疇,礦體與圍巖之間的“脫幫”現象極為顯著,是鐵礦體形成后迅速冷卻而“焊接”不牢所致[3]。
(2)裂控式矽卡巖型(寶山陶銅礦)。礦床位于新屋里復向斜中次級鳳凰山向斜,礦體賦存于鳳凰山巖體北400米三疊系下統南陵湖組層間裂隙帶。累計圈定礦體24個。

圖2 -63寶山陶16-鐵山頭356線聯合地質剖面圖
(3)層控矽卡巖型礦床(南陽山銅礦)。位于新屋里復向斜中次級鳳凰山向斜南東翼,礦體受鳳凰山巖體與三疊系下統南陵湖組灰巖(變質成大理巖)接觸帶及順層侵入巖脈控制。
主次礦體4個,其中銅鉬礦體一個、銅礦體3個。礦石自然類型:含銅矽卡巖化大理巖、含銅矽卡巖、含銅石英閃長玢巖等。礦石結構構造: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粒狀結構。金屬礦物: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輝鉬礦。脈石礦物:方解石、石英、石榴子石,次為透輝石、長石及綠泥石等。
蝕變:矽卡巖化,碳酸鹽化、鉀長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等。
礦床成因類型:接觸交代矽卡巖+中低溫熱液型。
(1)接觸破碎帶控礦。這是侵入接觸構造與早先構造的一種復合形式。其控礦作用往往被接觸帶控礦作用掩蓋。巖漿入侵時,強烈的側壓力使原有的張裂面進一步發生活動,破碎帶擴大,含Fe、Cu的礦漿或溶液在不同的階段進入破碎帶,以充填膠結及交代的方式,形成各種類型的角礫狀礦石。
(2)裂隙控礦。主要指層間裂隙控礦作用,往往是導期礦化迭加的主導因素,但得以發育成含礦構造還需要特定條件的配合。矽卡巖形成時保留了部分原生構造的特征,而在其冷卻過程中沿層理產生開裂,后期的含Cu礦物直接充填沉淀其間,形成密集平行、時斷時續的脈狀礦石。
(3)侵入接觸構造控礦。侵入接觸構造對礦化富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接觸面的產狀變化性,小巖枝及捕虜(島狀)體等。巖體西接觸帶產狀往復交錯,形態極復雜,正是區內規模最大的藥園山礦床所在;小巖枝控礦,是接觸構造控礦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因素。;捕虜體或島狀體,由于這類接觸方式體現封閉或半封閉的小環境,有利于能量的集中,也有利于成礦物質的左右逢源,故極易于強烈的交代變質和礦化富集。
鳳凰山地區燕山期中酸性巖漿活動強烈,沿巖體與圍巖接觸帶上升,在巖體內部引起鉀化等熱液蝕變,并形成細脈—網脈狀斑巖型銅礦化。成礦熱液流體沿著淺部斷裂或裂隙繼續上升并沉淀成礦,可形成淺部脈狀礦化等。鳳凰山礦田成礦模式是典型矽卡巖型成礦模式,以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為主導,兼有其它類型。
鳳凰山礦田受構造控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構造,礦體的形成與含礦構造具有延后性。因此,鳳凰山礦田為矽卡巖型成礦模式,以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為主導。希望本文能為今后研究成礦特征與成礦模式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