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晉
(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13)
該露天礦坑東西長0.6公里,南北寬1.0公里,深約30m,被采礦生產破壞的地類為林地。地質災害具有復雜性、多樣性而且規模巨大等特點,既有露天開采形成的礦坑,又有洞采造成的采空區,同時伴有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災害機理復雜,特征突出,治理難度較大。

圖1 大黑山二道梁子溝三維現狀圖
采坑南部堆積有松散堆積體,現狀總高約36.0m,平均外坡比1:3,堆積壩體坡面無坡面排水溝,外坡少量植被覆蓋,一旦起風,易造成飛塵揚沙,污染環境。堆積體表面已經發育沖溝,極易發生滑坡。

采用瑞典圓弧法假設滑動面為圓弧面,將滑動體分為若干豎向土條,并忽略各土條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采用瑞典圓弧法對該尾礦堆積體的穩定性計算結果,其最小穩定性系數均小規范要求的最小安全系數。

圖2 大黑山西北部礦石堆積體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有利于集水、集物的地形條件;有豐富的松散土石體碎屑物質來源;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采坑分水嶺地區山坡坡角一般為20°~30°,并是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漏斗形。這種地形地貌條件有利于匯集水源和固體碎屑物源。歷史上人類的采礦活動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工開礦的尾礦堆積物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充分的固體碎屑物源。
北票地區夏季偶遇暴雨,強度較大的暴雨為泥石流發生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在地貌條件、固體碎屑物源方面、水源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等方面均具備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可能。

圖3 地形地貌條件
采坑部分為洞采,廢棄礦井和采空區影響著西北部邊坡巖層的結構,致使邊坡巖層破碎,裂隙增大,從而失穩風險加大,嚴重影響了南幫邊坡的穩定性。
崩塌均屬小型崩塌,在自重彎矩和地下水的作用下,于前緣開始向臨空面方向作懸臂梁彎曲,并使拉裂面向深部不斷擴展,當裂隙完全貫通,巖體轉動、傾倒,導致崩塌。
崩塌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開挖導致坡度過陡,卸荷作用使巖體向臨空面方向回彈,降雨入滲使裂隙的靜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顯著升高,結構面在水的軟化作用下抗剪強度大大降低,同時降低了潛在崩塌體與穩定巖體之間的抗拉強度,使其易于失穩而發生崩塌。

圖4 崩塌
此廢棄采坑地質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泥石流、滑坡及采空區、崩塌、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幾方面,地質環境狀況十分惡劣,嚴重污染著大黑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為保持邊坡穩定,改善邊坡面貌,提升礦山公園形象,保障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其開展地質環境治理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