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

我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的習俗。文人墨客常在撫琴、作詩時,在案頭焚香助興;或焚香靜坐,以凈氣修身,養性健體;或在家中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有多處焚香的描寫。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賈元春歸省慶元宵”中,描述賈元春省親時的豪華場景,只見大觀園里“園內各處,帳舞蟠龍,簾飛彩鳳,金銀煥彩,珠寶爭輝,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雉羽宮扇,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又有值事太監捧著香巾,繡帕,漱孟、拂塵等物……只見園中香煙繚繞,花影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景象,富貴風流”。書中提到的玫瑰清露、木清露、日用的香囊、香串、香瓶、香珠、香枕、香鼎、薰爐等香療制品和用具,可以說大觀園里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是古代聞香的生動寫照。
利用中藥特殊的香味,通過呼吸道和透皮吸收來防治疾病,這是祖國醫學中一種傳統的聞香療法。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就有記載,三國時代的名醫華佗就曾運用過香味療法治病。現代研究發現,氣味分子通過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進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提高人體的抵抗力;氣味分子能刺激人體嗅覺細胞,通過大腦皮質的興奮抑制活動,調節全身新陳代謝,平衡植物神經功能,達到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相對穩定。這種療法采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組成各種方劑,制成各種劑型和香品,如藥枕、香囊等,以供人們食用或使用,達到防病治病,美化生活,潔凈環境,陶冶性情的目的。比如藥枕就是聞香治病的一個方面,倍受歷代醫藥學家、養生學家的推崇。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記載:“用蠶砂、廢茶葉裝枕頭可明目、清心”;藥枕的保健作用還可去風清熱、安神鎮靜、活血通經、散寒除濕。元朝醫藥家、養生學家廣泛應用藥枕以聞香療疾,有“明目枕”、“菊花枕”、“荷花枕”等等。
到了近代,利用香味療法治病更為普遍,特別是運用某些中草藥做成藥枕,對治療某些慢性疾病更有顯著效果。通過藥枕能緩緩地刺激局部的穴位,使經絡氣血能流通正常,起到平肝潛陽、活血化瘀、清利肝膽等功效,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又如,春季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家庭自制香囊袋可預防流感。把具有芳香氣味的天然中藥植物裝入錦囊,佩帶于腰間或掛在脖子上,也可系于手機、手袋或床前、汽車廂內。香囊袋中的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對預防流感有一定作用。尤其到“端午節”有佩帶香囊袋的習俗,兒童經常佩帶香囊袋,對流感、白喉、水痘、流腦、麻疹等傳染病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民間還有“帶個香囊袋,不怕五蟲害”的諺語。
安眠藥枕:合歡花100克,菊花300克,金銀花100克,一起裝入枕芯中。合歡花具有解郁安神、理氣開胃、活絡止痛、清熱解暑、養顏祛斑的功效;菊花能清熱解毒、養肝明目;金銀花可清火解毒。這些花類藥物所散發的芳香能使人的身心放松,可以較快入眠,解決失眠的苦惱。對于形體肥胖,且伴有心煩不宜入睡的朋友,也可加荷葉、夏枯草各100克碾碎,增強清心除煩,化濕濁的作用,有助于入睡。
解暑藥枕:黃芩100克,生大黃100克,藿香100克,荷葉100克,黃荊子100克,茉莉花50克,將上述藥物裝入枕芯中,具有清熱、消暑、除濕等功效。高溫時節經常使用可以避免或減緩因酷暑帶來的頭暈、嗜睡等種種不適,尤其適合形體肥胖的老年朋友使用。
蠶砂藥枕:用蠶砂500克,加上羌活300克,加工為粗末,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散寒燥濕、通絡止痛之效。對終日與電腦為伴的白領們或空調病引起的頸部疼痛、僵硬等不適,有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綠豆皮枕:用綠豆皮(中藥店有售)作為枕頭的填充物。《本草綱目》載:綠豆皮“解熱毒,退目翳”。《隨息居飲食譜》亦載其:“清風熱,去目翳,化斑疹,消腫脹。”此枕可清熱、解毒、祛暑。
綠豆槐花枕:用槐花300克,綠豆300克碾為粗末,裝入枕芯。其氣味芳香,能清熱涼血,可用于因暑熱口干口苦、便秘、心煩失眠者枕用,尤其在炎炎夏日令人難以入眠時用此藥枕,效果尤佳。
決明藥枕:用草決明、石決明各1000克,加工為粗末裝入枕芯做成枕頭,可起到平肝潛陽、清熱的作用,特別適宜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枕用。
蕎麥皮枕:用蕎麥皮做枕,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稱其能“至老明目”。蕎麥皮做枕芯堅而不硬,富有彈性,透氣性好,在各種睡姿下,可自動適應頭與頸的輪廓,確保頭部血液通暢完全放松緊張的肌肉,不會落枕。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蕎麥枕中加入茶葉、菊花、荷葉等。
自制香囊袋:取蒼術、山奈、白芷、藿香、佩蘭、川芎、菖蒲、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各5克,軋成粗顆粒,兌入冰片3克拌勻,裝入袋中縫好即成。
美國生物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香料時代。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香味不僅影響人的精神,控制人的情緒,減輕人的痛苦,還能支配人的行為,聞香療疾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