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 冬
新絳縣中村北地處鳳凰嶺下,澮河岸畔,是山西有名的小康村。這天我來到張守良家,登上二層樓的大廳,一條“改革開放40年 中村北一年一重天”的橫幅,讓人眼前一亮,從1978到2018年按時間順序拍攝的照片,琳瑯滿目,早期的是黑白照,后期的大多為彩色照,1978年的黑白照,題寫著“農(nóng)田奏起致富曲”,畫面上一對夫妻,在塑料大棚里,拿著兩把韭菜,嘴笑得合不攏。在這張照片前,張守良說起了中村北的過去,當時有一句民謠說“中村北地方偏,十年九年缺吃穿,大男三十沒對象,姑娘出嫁不回還”。提起四十年的變化,張守良打開話匣子說:“變化太大了,吃、住、行、用,說也說不完。那時全村只有一兩臺拖拉機,現(xiàn)在戶戶有小車,過去住的土土坯房,現(xiàn)在家家住二層樓,過去沒有電話,現(xiàn)在戶戶有手機、電腦還建立微信群。”張守良看著一張張照片又說起來:“這年二十八歲的孫鎖來當選了黨支部書記,他在全縣第一個實行分田到戶,以自己的名義貸款1.2萬元,動員30多戶群眾建大棚種韭菜,當年每戶收入2000元。群眾怎么能不笑容滿面呢!”1979年,有一幅“書記給咱送來拖拉機”照片,只見一位小伙子站在拖拉機旁擦試著,臉對著鏡頭,仿佛在向人們敘說著什么。這位小伙子叫行來柱,家有兄弟五個,家境貧寒,有3個“招親”到外村。孫鎖來在村里辦了一個電桿廠,他看到行來柱的家境,心想,干書記,不能讓一戶農(nóng)民在致富路上掉隊。一天把行來柱叫來,說:“電桿廠買來兩臺拖拉機,你們老四會開拖拉機,我把這臺拖拉機給了你,你們兩個兄弟好好干,早日把家成了。”接著孫鎖來又給他們聯(lián)系跑運輸?shù)幕钣嫞窟@輛車,來柱兄弟幾個辛辛苦苦干了幾年,全都成了家。
按時間順序,我們一幅一幅觀看,當看到1996年的一幅“村民人人是股東”的照片時,站在旁邊的一位村民對我說:那是令人難忘的全村入股辦紙廠動員大會上的一幕,山西晉南盛產(chǎn)小麥,麥草又是造紙的原料,村里要以工業(yè)促農(nóng)業(yè),經(jīng)過市場調(diào)查,決定辦一個40萬噸的造紙廠。當時大多數(shù)群眾對辦紙廠有顧慮,怕多年辛苦攢下的錢打了水漂。孫鎖來站在講臺上胸脯一拍說:“大家不要怕,紙廠辦好了掙了錢是大家的,萬一砸了,我賣房子也要為大家補上,決不讓大家賠錢。”隨后孫鎖來又拿出10萬元給村里的最困難的5戶入了股,并給缺資金的村民墊了39萬元,讓村民吃了‘定心丸’。全村一下子入股640萬元,最多的一戶傾盡了30萬元積蓄全都入了股。當年紙廠投產(chǎn)后,產(chǎn)值達3500萬元,實現(xiàn)利稅200萬元。隨后,孫鎖來又投資450萬元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使紙廠污水處理達到國家標準,而且做到零排放。中村北家家都是紙廠的股東,企業(yè)越辦越紅火,村民們不僅拿上了工資,而且還分上了可觀的紅利。1998年的一幅“家家住上二層樓”的大幅照片,引起我的注意。在看到這幅照片前,我進入中村北就有一股清心的氣息撲面而來。干凈整潔的村道兩旁是建筑別致的村民住宅樓,綠色掩映的廣場上,老人和孩子悠閑自得地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與“家家住上二層樓”相比,顯然這幅照片是落伍了。張守良好像看出了我心思,說:“這是當時在全縣舉辦的改革開放20周年攝影展而拍攝的。家家住上二層樓在當時確實轟動一時,吸引了縣內(nèi)外的參觀者和多少人的羨慕目光。”現(xiàn)在農(nóng)民住上樓房已不足為奇了,中村北現(xiàn)在又有新的發(fā)展,黨員有了活動室,老人有了娛樂室,年輕人有了讀書室。這不能不說是中村北的又一個變化和飛躍。張守良講述著每幅照片的寓意,真是一幅照片引出一段故事,牽出一段令人難忘的往事。時光流逝,到了2003年,支部書記孫鎖來在同一些老人交談中,發(fā)現(xiàn)一些媳婦不能尊敬老人,引起了孫鎖來的深思。他想,物質(zhì)生活改變了,要特別注重提升村民的精神素質(zhì)。構(gòu)建和諧社會就要從這些小事抓起,一定要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幼的風尚,養(yǎng)成一種和睦和諧的氣氛。于是,全村開展了“當好媳婦,尊老愛幼”活動,這幅“公婆亮被褥”的照片就是開展這項活動的一個寫照,2005年全村在重陽節(jié),由老人從家里拿出自己蓋的被褥,在村委會亮相,看哪個媳婦對老人照顧的好。之后,進行十佳好媳婦評選。此后,這項公婆亮被褥的活動,形成了一項制度,每年都堅持下來。通過這項活動,使一家人和睦相處,一村人和睦相處。從而,在全村呈現(xiàn)出,做人要做好事,做人要講誠信、講公德,有了錢后要富而有德的風氣。

中村北富起來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費用一切由村里負擔,逢年過節(jié)的用品,一切由村里供給,不讓村民操心。過去村委會只是小規(guī)模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2008年一幅“300村民游江南”的照片,真是讓人好激動、好羨慕。300村民坐臥鋪,乘飛機,到南京、無錫、蘇州、杭州、上海。我正端詳著這張照片,一位臉色黝黑的中年人,站在了我的面前,張守良向我介紹說:“這是我們村的孫書記。”我們寒暄之后,孫書記說“村民外出旅游,主要是讓大家休閑,讓村民開眼界、長見識,接受外面的文明,陶冶情操,提高素質(zhì)。”說罷他擺擺手又說:“這是我村40年走過的路,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沒有習近平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就不會有我們村的今天。”
站在這40幅照片下,我想,這只是中村北的一個縮影。它像一幅畫卷,生動地展示了農(nóng)民由窮變富,由物質(zhì)享受到精神文明的變化飛躍;它是一部教科書,反映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它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偉大正確,引領(lǐng)全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變化的偉績。使我們領(lǐng)略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是一部史詩,勝似一部史詩,使我們看到了中村北全景式的發(fā)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