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
1.“上海精神”是我們共同的財富,上海合作組織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繼續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濟,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2.1 7年來,我們以《上海合作組織憲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遵循,構建起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建設性伙伴關系。這是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開創了區域合作新模式,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
——盡管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呼聲不容忽視,國際關系民主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盡管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涌現,但捍衛和平的力量終將戰勝破壞和平的勢力,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
——盡管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但“地球村”的世界決定了各國日益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
4.經濟領域:
我們要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實現各國經濟社會協同進步,解決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問題,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共同繁榮。
我們要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拒絕自私自利、短視封閉的狹隘政策,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安全領域:
我們要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摒棄冷戰思維、集團對抗,反對以犧牲別國安全換取自身絕對安全的做法,實現普遍安全。
人文領域:
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全球治理:
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家風家訓
山東瑯琊王氏家族一條簡單的家規使家族在東漢至明清1 7 0 0多年間,培養出3 6個皇后、3 6個駙馬、3 5個宰相,被稱為“中華第一望族”。王氏家規僅有6個字,為“言宜慢,心宜善”。年輕時就該“言宜慢”,這樣才能深思熟慮少犯錯誤,從而保護自己謀求發展。而人到壯年,心智成熟、實力雄厚,這時就應該“心宜善”。這樣才能少樹敵手,泱泱有長者風范,受人尊崇。這六個字看似簡單平淡,卻飽含了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從中看到仁愛之心、進退之道、成熟大氣的人格魅力。
政策解讀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激發干部擔當作為的動力源泉,近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在加強干部思想教育方面鮮明提出堅持“一個武裝”、強化“三個擔當”、做到“三個帶頭”的要求。
〖一個武裝〗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干部頭腦。
〖三個擔當〗
引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引導干部深刻領會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引導干部不負黨和人民重托,在其位、謀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增強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
〖三個帶頭〗
突出領導干部的“關鍵少數”作用,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出示范表率,自覺做到帶頭履職盡責、帶頭擔當作為、帶頭承擔責任,切實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
人生哲理
拿望遠鏡看別人,拿放大鏡看自己。
昨晚多幾分鐘的準備,今天少幾小時的麻煩。
被輕言放棄的,不能稱之為夢想。
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遠。
端午的情懷
公元前2 7 8年的五月端午,流浪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他明白,支撐生命的最后一點亮光熄滅了。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夫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晶瑩合二為一了。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凈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一條江,因為成就了一個詩人最后的心靈歸屬而聲名鵲起。一個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溢。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摘自熊紅久《端午的陽光》
朝花夕拾

一位禪學大師有一個老是愛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師吩咐弟子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味道如何?”大師問。“咸得發苦。”弟子皺著眉頭答道。隨后,大師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里,然后讓弟子再嘗嘗湖水。“嘗到咸味了嗎?”大師問。“沒有。”弟子答道。大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