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全媒體記者 李佳旭
“他們從烏蒙山、武陵山走來,溝溝嶺嶺,有汗水、有責任;他們從芙蓉江、赤水河走來,彎彎曲曲,有腳印、有真情。窮在深山有人問,窮在深山有人親。扶貧濟困人心暖,富民安康黨恩深。”這是刊登在《遵義》雜志2016年8月下總第175期,封面故事《第一書記:決戰貧困》系列報道中一篇稿件的導語。
稿件刊登后得到了一定的社會反響,但回想整個經過,反響最大的其實是我自己的內心。
一
這組稿件能夠付諸采訪并成文,還要從當年一次偶然的經歷說起。
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由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扶貧辦主辦的第二期中央和國家機關選派第一書記示范培訓班在遵義干部學院舉辦,正好雜志社派往采訪的記者是我。中組部組織二局巡視員、副局長石軍是這次培訓班的授課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中組部和國務院扶貧辦選擇在遵義舉辦第一書記培訓班,一個主要原因是遵義的第一書記工作走在前列,有鮮明特色,做到了因村因人而異,保證了因村派人精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遵義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讓中央和各地選派的第一書記們更好地學習弘揚遵義會議精神、紅軍長征精神。
按照慣例,這樣的培訓活動寫一個常規的消息即可。但我想到這樣好的題材是不是可以深挖一下,多采訪幾位根植基層的“第一書記”寫一篇特別報道,回到雜志社后就把這一想法向編輯部作了匯報。
而那段時間,雜志社分管采編的副主編鄒杰正在施行一項有利于雜志社長久發展的良策——培養采、編、統籌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新時代記者。當我在編輯部的一次選題會上提出要寫“第一書記”時,鄒杰就以更高的層面、更細的考量、更廣的角度、更嚴的標準向我提出要求,“第一書記”這樣的素材要寫就寫好,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第一書記”是貧困地區能否脫貧的關鍵因素之一,應該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深度報道,要直接策劃成封面故事來寫。進入雜志社多年,我也希望能得到更大的成長,統籌封面故事的組稿,這對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和多年工作的檢驗,于是,細之又細、慎之又慎地考慮成為接下來工作的重心。
為了更詳細清楚地了解第一書記的前因后果和在遵義落地生根的情況,我找到了一位搭檔——遵義市扶貧辦的謝體坤,并聯系得到市委組織部遠教辦提供的全市優秀“第一書記”的名單。
二
既然要把“第一書記”這個題材做成封面故事,而且是我第一次統籌,就絕不能敷衍了事,每篇稿件、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周到,這與我本人大大咧咧的性格還是有出入的。如何將這組稿件統籌好,用“輾轉反側”來形容那段時間的心境也毫不夸張。其間,我也曾打過退堂鼓:自己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去找幾個典型寫一篇“及格分數”的稿子不就成了嗎,何必為了猶未可知的“成績”去找這么多事來做,在思考半天又沒有頭緒的時候,“騎虎難下”的心態就表現得較為嚴重。但最終,作為一名還擁有新聞理想的記者所具備的激情和理性打敗了大腦疲軟的惰性,特別是在領導、同事以及扶貧戰線的同志對這組稿件都寄予了厚望的情況下,不做好就對不起大家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對不起自己。
部分版面賞析
為了這組稿件,從確定主題到協調記者、明確分工、落實采訪、編輯稿件、整理鏈接、排版校對……一直從4月“拖”到了8月,《第一書記:決戰貧困》系列稿件才正式落地。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選派第一書記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幫助抓班子帶隊伍,努力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而有關“基礎”的工作,也是這次組稿的重點,其中如何將十多個頁碼的體量劃分為單獨主題的稿件,是最頭痛的環節。“第一書記”的主題要寫政策、寫成效,最重要的是要寫人,我們從組織部提供的名單中發現了幾個分類的要素:年輕干部、女干部、高職低掛干部。因此,在經過反復磋商之后,確定了封面故事配文以這樣的分類來進行分配,并由我們雜志社三位實力強勁的女記者分別主筆,在分管領導的指導與修改下,寫出了《別樣的青春》《為你執著》《泥土里的芳香》三篇高質量稿件,其中艱辛采訪、數易其稿的付出也只能由我們的記者默默承受。
為了豐富這組稿件的“看頭”,我還找了在當時引起我們“第一書記”廣泛共鳴的電影《第一書記》、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綜藝節目《第一書記》的介紹來作為相關鏈接。當這組封面故事呈現紙端時,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最起碼,過了我自己的這一關。
三
除了三篇以年紀、職務、性別來進行分類所寫的稿件外,這組封面故事還有我與市扶貧辦謝體坤共同完成的主體稿件。
要寫遵義的“第一書記”,就只能從最“?!钡牡谝粫浿?,于是,我們選擇了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花茂村時,全程陪同的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第一書記周成軍。通過他的故事引出了“把政治素質好、協調能力強、熱愛農村工作、有一定專業特長”的優秀年輕干部選派到“貧困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革命老區”擔任“第一書記”這項國家制定的重要措施。并從政策解讀、項目幫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黨建工作等多方面對遵義市“第一書記”工作開展的情況和成效進行了梳理。
稿件完成初稿后,對標題的擬定一直不得其法,一直到鄒杰對稿件進行修改后一錘定音寫下了“大地為鑒”這個標題,由我們這片革命老區的紅色土地來鑒定“第一書記”的成績,這才將我們近四個月的努力畫上了圓滿句號。
在《大地為鑒》這篇稿件中,我們深入田間地頭采訪了扎根一線的眾多駐村干部,通過細膩的筆法和樸實的語言描寫了在革命老區為了脫貧攻堅而奮戰在田間地頭、村寨山鄉的數十位“第一書記”,他們當中有的發展產業為邊窮地區的老百姓找到了增收門路;有的多方協調,拉項目、籌資金修建基礎設施,打通山內山外的通道;有的順民意、聚民心,整頓軟弱渙散村集體,讓“空殼村”在眾志成城之下完成了“脫殼”蛻變……可以說,這篇通訊稿件接地氣、有溫度,將遵義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的力度充分展現了出來,再現出了一幅戰斗在精準扶貧最前沿的英雄譜。
《大地為鑒》這篇稿件在進行了精簡之后作為黨建信息報送到省委組織部,2016年10月25日,得到了時任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孫永春的批示,批示要求豐富內容后報送中組部及國家扶貧辦,之后《中國扶貧》雜志2017年第四期原文刊登。這篇稿件也獲得了2016年貴州新聞三等獎。這樣的成績是對我們雜志社的肯定,對我個人而言,這也是讓我更快更好成長的一劑催化劑與強心針,也正是這一次的經歷讓我對新聞的憧憬更加明晰起來,內心也由此變得更加堅定。
“第一書記”的干事創業激情不僅是我們完成一組稿件的素材,更是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動力。“使命在肩,重托如山。繁星見證了城里來的第一書記們的奔波,大山見證了他們的艱辛,淳樸善良的老百姓更見證了他們無私的奉獻與執著,滄桑的小山村如今變了俏模樣。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不會忘記美麗的頌歌,不會忘記第一書記們頭頂烈日、腳踩泥濘,用真心澆灌扶貧的希望,用真情譜寫脫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