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雨
摘要:鄉鎮作為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在整個國家行政管理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鄉鎮行政管理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主要渠道,是政府與群眾直接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由此決定了其具有其他層次的行政管理所不具備的一些基本特點和特殊原則。
關鍵詞:鄉鎮行政管理;基本特點;特殊原則
一、鄉鎮行政管理的基本特點
鄉鎮行政管理就是鄉鎮行政機關依法對鄉鎮區域內的行政事務和公共社會事務的管理,其行政管理的層次最低,行政權力有限,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從管理服務來看。1、直接性。鄉鎮作為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直接面向千家萬戶,以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為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群眾出發,一切為了群眾。群眾辦事首先想到的就是鄉鎮政府,而鄉鎮具體事務直接關聯的就是群眾。2、服務性。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為人民服務是鄉鎮行政管理的根本宗旨,鄉鎮行政行為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黨的政治、經濟、惠農政策等等,都具有較嚴格的政策界限和重大政治影響。因此,必須按政策辦事,有章可循,服務為本。3、執行性。鄉鎮具有最終貫徹落實上級機關做出的各項決策部署的職能,特別是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各項政策和安排,上級一旦下達,就要馬上組織學習貫徹落實。此外,各職能部門的任務分解下達之后,鄉鎮必須按要求及時辦理反饋,總的來講,鄉鎮更多是扮演著執行者這一社會角色。
(二)從機構設置來看。1、由于鄉鎮機構設置數額有限,而所管理的事務涉及方方面面,致使有的鄉鎮機構設置沒有充分體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如:有的鄉鎮把所有涉農站所合并為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統管農林牧漁的服務工作,雖然集中了職能,精簡了機構,但是會出現人員崗位交叉,職責不明確等問題。2、大部分駐鄉鎮站所實行垂直管理,鄉鎮對他們是看得見,管不著,指不動,遇到問題時,缺乏有效配合與協作,弱化了鄉鎮治理功能。3、鄉鎮一部門多職能,一部門一干部、一干部多職務現象十分普遍。此外,部分鄉鎮因地理、經濟等原因,隊伍老化嚴重,青黃不接,不能很好的指導農村工作。
(二)從權責明晰來看。1、鄉鎮作為群眾辦事的第一“窗口”,直接承擔著本區域內經濟、教育、科學、計生、文化、衛生、體育、民政等具體工作,幾乎上級具備的所有職能鄉鎮一級都要有人管,所謂“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鄉鎮儼然成了一個全能型的政府。2、鄉鎮處于一種權責極不對稱的處境,除了本身負有的責任外,上級政府部門通過行政命令或簽訂責任狀等手段,把不應由鄉鎮負責的事情也都交由鄉鎮處理,例如打擊違章違建、偷盜河沙等任務,鄉鎮并沒有執法權,但出了問題往往一票否決。3、大部分鄉鎮工業基礎落后,稅源有限,財政資金主要來源于上級的轉移支付和少量專項資金,因而在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時,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鄉鎮行政管理的特殊原則
鄉鎮管理原則是在鄉鎮管理實踐中形成的反映管理活動內在 規律 、受制于一定社會意識形態下的價值觀念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準則。因為鄉鎮不同于縣級以上行政機關,它是從鄉鎮管理的特定情境出發的,其解決的中心問題是鄉鎮管理的實效問題,所以遵循一種因地制宜原則,即特殊原則。
(一)服務原則。服務原則是指鄉鎮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并以主動服務的方式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滿足群眾精神文明需求、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而服務。深入農村、走訪農戶是鄉鎮工作的一種常態,鄉鎮人員的言行舉止都在群眾眼里,一旦工作態度和作風不能被群眾滿意,很容易給政府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沒有一顆真正撲下身子為民辦事的心,是很難了解和解決群眾需求,真正拉近干群關系的。因此,服務原則對鄉鎮行政管理來講至關重要,小事處理好了才能贏得人心、贏得民心,小問題解決好了才能創造和諧、穩定大局。
(二)權變原則。權變原則是指在鄉鎮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要根據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條件隨機應變,以更好的推進治理進程。我國地廣遼闊,各個鄉鎮的人文歷史、經濟基礎、地理環境、群眾素質、民風習俗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地區內的鄉鎮都會有差異,而中央針對鄉鎮行政管理是通盤考慮的,盡管在省、市、縣一級政策得到了具體化差異化,但是大方向還是不變的。當前,我們經常看到鄉鎮管理在實踐中出現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會議,種種原因遺留的問題普遍存在,群眾反響大。歸根到底,是缺乏權變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因此,鄉鎮需要針對所處的具體條件尋求最佳的組織設計和管理方式,并通過采取有效的協調、控制和反饋手段,保證管理活動有效進行。只要適度的利用權變原則,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創新原則。創新原則是指鄉鎮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要敢于突破傳統、突破常規。鄉鎮與群眾經常直接接觸,上級部門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針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就其現實性而言,無法過度強化原則性,這就需要鄉鎮在執行時化原則為具體,既要保持原則不動搖,又要堅持創新高效。具體來講就是發揮干部職工和群眾的思維,跟著時代步伐,創新發展觀念;主動深入基層,調查民情聽取民意,轉變工作思想觀念;培養企業家精神,勇于運用多種方式創新。鄉鎮行政管理要搞好,只有在方方面面采取新思路新舉措,才會有新突破新局面。
(四)治理原則。治理原則是指各種合法的組織主體依法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治理。鄉鎮行政管理更多是對鄉村公共事務的治理,治理主體除了鄉鎮政府之外,還有多個站所、各村支兩委、甚至有些鄉鎮存在非政府自治組織。因為治理主體的多樣性和治理對象的廣泛性,鄉鎮政府如何合理高效的與非政府組織協同合作實施公共事務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鄉鎮政府的供應能力卻沒有得到有效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發展。而社會組織的實力不斷提升,已成為政府職能轉移的重要協作者,一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通過社會組織來承接,能夠更好的推進實施,這對推進鄉村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政府職能,增強了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
[1]左然,鄉鎮行政管理體制需創新[J].瞭望新聞周刊,2010,11(4):64-66
[2]寇鳳超.深化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與對策.集團經濟研究.2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