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和跨文化素養,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英語人才,英語課程的教學范式改革正在廣泛開展。本文以《英語文學選讀》課程為例,根據筆者教學實踐,對如何利用互聯網、手機APP創建班課,加強生生交流、形成性成績管理,開展教學范式改革方面,做一認真梳理。
關鍵詞:教學范式改革;英語文學選讀;手機APP
在互聯網發達、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社會需要更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背景下,“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老師教法單調、學習興趣不高、學生實踐不足、語言輸出能力不佳等。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習主動性,強調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關注學生情感,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興趣,心理需求和個人經驗去體驗和學習,使其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以適應不同的文化情景和社會環境,并能主動探求鉆研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策略,以應對各種挑戰。
教學范式改革下,課堂更加靈活機動,還隨時會產生預料不到的結果,這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教改的老師們,除了需要對課程本身的熟悉程度和知識的寬度以外,還需要擁有互聯網應用能力、手機APP操作能力、課堂把握能力、隨時隨地和學生溝通的積極性。
一、范式改革實踐
1.了解學生學情。
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和專業特長對教學范式改革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非英語專業學生一般以大學英語四六級和考研英語為學習導向,因此,同學們功利性的英語學習目標使得他們習慣于背單詞詞組、操練英語語法和做單項選擇等。這樣一來,很少同學能夠享受英語語言的美好、感悟文字背后的含義、學習跨文化知識和提高國際化環境的適應力。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歷,非英語專業學生雖然在英語技能上有一定不足,但他們卻具有英語專業學生所不具備的專業背景,這使得他們在《英語文學選讀》課中的學習過程更加活潑、多變、豐富。比如,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們在英語文學的學習中,能夠將教育理論應用到對人物的分析中,反之在專業學習和論文寫作中又會使用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案例。而廣播電視學的同學們更能利用專業知識將英語文學原作片段表演、拍攝出來,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人物命運。該課程和同學們的專業相互促進,讓大家更多了一些語言自信、知識跨度以及未來職場的競爭潛力。
2.做好資源建設。
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專業特點做好教學資源建設,選取或者編寫適合所教學生閱讀能力的教材。在具體課程講授中,教師要選好有利于同學們了解作品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原文片段,帶領大家逐步、細致地感受作家語言風格、擴展背景知識,并通過播放由經典作品改編的視頻資源促進學生理解作品含義。閱讀材料、教學課件和原作的中英文版本鏈接和改編視頻鏈接要提前準備好,這樣才能讓同學們從不了解英語文學到喜歡上這門課程并從中獲益。
3.改變座位排列。
要想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成功進行教學范式改革,改變座位排列至關重要。在常見的“秧田式”課堂上,大家是一排一排平行坐好,全體學生面向老師聽課。根據筆者經驗,由傳統的秧田式改為小組式是開展教學范式改革的關鍵。因為在本課的范式改革中,教師經常拋出一些問題,讓同學們開展頭腦風暴、集中討論、相互協作、激烈辯論等活動。這樣可以強制學生從全體面對老師而互相不交流的狀態改變為時刻生生面對面,大大促進了同學們之間的討論、互動和積極參與。
4.創新教學步驟。
英語文學課上常見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介紹作家成長經歷——代表作及創作特點——作品梗概和片段欣賞。這種方法教學思路清晰,步驟有條理,可以帶領同學們一步步深入作家內心和作品內容,有很大的可取性。但為了讓同學們對該課產生新鮮感,激發他們對作品的好奇心、探究欲,筆者經常反其道而行之:欣賞原作——產生疑惑——從作家身上找答案。比如,在講到Allan Poe的章節時,筆者先帶領學生閱讀他的代表作,讓同學們發表閱讀感受,產生好奇心,如“作家為何寫出這樣的作品,有些變態啊”,“情節離奇,引人入勝”。之后,再引導大家走近作家,從他的生平經歷中知曉他的創作特點,繼而也了解其作品的其他風格。這樣先實踐后理論的教學過程并沒有讓大家茫然、有壓力,反而讓同學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5.快樂體驗文學。
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是學生重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帶領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將知識內化的動態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選取部分人物對話讓大家開展角色扮演,比如在《傲慢與偏見》第一章中班內特夫婦的對話;也可以通過手機APP英語趣配音安排同學們練習給經典的視頻片段配音,比如簡·愛和羅切斯特先生的真情相見部分;更可以讓同學們以演員或者人物自身的角度去剖析對作品人物的理解。筆者在2017年秋季學期中,給學生布置了這項任務,之后同學們積極準備、興趣盎然地完成了多個作品。他們自己用手機拍攝,親身演繹作品故事,還自學軟件對拍攝視頻進行了后期制作。在娛樂中,同學們對作品加深了領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等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團隊凝聚力、榮譽感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二、移動技術支持
教學范式改革離不開移動技術的支持。3G、4G網絡、Wi-Fi等無線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移動學習早已成為大學生中流行的學習方式。在各種教學APP的研發中,移動教學也應運而生,它有效結合了課上課下、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和學,刷新了人們對教學時空的理解。筆者曾使用過藍墨云班課和超星學習通兩個手機APP,強大的后臺支持和靈活的操作管理使得教學范式改革成為可能。同學們從中親身經歷了在輕松愉快中,從聽著學到聊著學和玩著學的過程。
1.加強學生參與。比如筆者在講解Allan Poe的短篇小說Tell-tale Heart(泄密的心)時利用藍墨云班課開展了彈幕交流活動。在課堂上,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段輪流閱讀,并隨時發表個人感悟,同時評價其他同學的發言。趙同學認為“這個殺人手法跟十宗罪很像”,并獲贊8次;6位同學認同張同學的評論“原來內心敏感的人的內心世界比正常人精彩這么多”。這種交流形式的開展快捷、輕松,比讓幾個學生代表站起來發表個人看法節省了大量時間。這是一個全員參與、活潑生動的課堂,同學們從中獲得了及時的信息交流和輕松的閱讀樂趣。
2.交流督促教學。一周兩節課不足以讓同學們充分學好英語文學課,而手機APP的存在將教學時間充分延伸。比如在某個周六的晚七點,筆者在藍墨云班課的討論群里提出“請大家對本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發表客觀評論和給出中肯建議”時,迅速收到了大家的回應。郭同學說“這種教學模式很新穎,(讓我們)對于外國的文學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作者本身的生活環境有充分的了解,比較喜歡?!崩钔瑢W提到了“在閱讀名著、觀看電影的同時學習英語,讓我們對學習英語更加感興趣。”張同學建議說“老師您不妨帶領學生們把文學作品中的思想與精神引申到現代社會,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時代背景的不同,人物的命運會如何發展,思想與精神又是否會發生變化,我覺得挺有趣的。”來自同學們的反饋讓筆者快速知曉同學們的學習感受并及時調整了教學安排,有效促進了后面的教學。
3.教學資源共享。除了為同學們選取的閱讀資料外,教師還可以通過APP將課件、片段、鏈接等更多資料上傳,供大家隨時隨地的學習。而且這些資料會留存在教師班課的資源庫里,以后在任何新的學期都可以調出這些資源向新開的班課發布。同學之間也能夠在班群里,通過圖片和打字的形式分享學習資源和欣賞彼此的文學創作。比如,在英語詩歌的單元中,筆者要求同學們在課堂上開展英語詩歌朗誦比賽,課下將參賽詩歌和個人創作的英語詩歌分享在超星學習通班群里。這樣一來,同學們除了學習老師講到的經典詩歌以外,又更多了解了同齡人感興趣的其他英詩,更是通過首次嘗試英語詩歌創作平添了一種快樂和驕傲。
4.成績管理和督學。藍墨云班課和超星學習通兩個APP都有成績管理平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同學們都可以通過手機APP了解大家在課程學習中的參與度以及彼此的差距,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和課下交流。在班課結束之前,大家的經驗值或者成績都是動態多變的。經常通過APP平臺閱讀英語原作、觀看視頻片段、參與師生和生生互動同學的成績要高于那些不愛主動學習,只完成規定作業的同學的成績。而有些因某種原因中斷課程學習的同學也可以通過之后的積極參與和努力,超過其他同學,提高自己平時成績的。
三、結語:
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協作的探究過程,給老師提出了難度更大、標準更高、工作更多、要求更嚴的教學要求。盡管筆者的混合式教學范式改革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但依然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創新。每屆學生的成長環境、知識背景、英語能力、實踐興趣都影響著教學的任何一個環節,教師應根據具體學情整合教學資源、融合教學理念、開展動態的個性化的教學設計,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教學范式改革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梁.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邏輯的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1(12)
[2]毛洪濤,廖春華,曾雙寶.著力教學創新推進課程教學范式深徹轉變[J]. 中國高等教育,2013(2)
[3]葛天博,論課程教學范式改革與教學文化建設的內在牽連[J]. 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3,(2)
[4]李孟庭.4G 環境下移動大學外語學習平臺構建的探究 [J]. 電子測試,2014(9)
[5]陳琳琳,何遠德. 普通高校在線學習平臺構建策略研究[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曹慶艷(1971-),河南商丘人,商丘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和文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