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運動類app的特點,將其與現行的高校體育活動相結合,提出了適合高校體育課改的運動類app構建模塊。分析得出,普及運動類app將會對高校學生的課下體育運動、運動知識普及、運動社交圈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隨著運動app對高校體育活動改變的深入,對學生的體育評價也應逐步從體育課程評價轉變為學生校園體育活動綜合評價。
關鍵詞:高校體育;運動類APP;改革
一、運動類APP的發展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已經得到了大面積普及,據《2017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數據,2017年1月至7月,智能手機用戶規模達到6.55億人。[4]隨著智能手機擁有數量的提高,手機智能應用數量、種類、拓展領域,也得到了井噴試的發展。運動類APP,是指可以幫助用戶進行運動數據記錄、動作學習、運動計劃制定、運動習慣養成、建立運動社交圈等功能的手機智能應用。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keep、悅動圈、咕咚、虎撲等多種運動智能APP,并有眾多的用戶。如今,運動類APP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鍛煉和生活,而運動類APP根據其傳播途徑快、知識容易獲取、社交內容豐富、運動數據易監控等特點,將是高校體育改革中值得研究與引用的重要內容。
二、運動類APP的構建依據
(一)豐富體育課程內容。
現行的高校體育課,以教師主導學生模仿為主要上課形式,學生在開課前進行體育課項目選擇。體育課上鍛煉方式、運動量、運動強度,受到教師備課、同學間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說,體育課很難根據單個學生情況量身定做運動處方。有了運動類app的參與,學生在課上可以根據身體素質,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動作內容,來達到體育課上充分鍛煉的目的。
(二)監測體育活動量。
教師用體育類APP的記錄數據,來監測學生的課上、課下運動量,更好地掌握學生的運動狀態,同時監測的體育活動量,也可作為學生期末考核評價的一部分,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也起到一定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三)線上線下指導相結合。
無論運動指導類的多媒體課程做的多么詳細,也無法取代真人在線下對運動的現場指導作用。在運動app中,可設立教師指導板塊,來解答學生在日常運動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積攢學生的問題,在課上面對面進行逐一解答和指導,以此來提高體育課的理論部分效率、學生的運動科學性以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四)建立運動社交圈。
市面上絕大多數運動類APP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運動類社交圈功能,這類社交功能不受地域和身份限制,只要是APP用戶即可參與,缺乏有效的監管。無論何種運動的社交圈,最終活動都將是以線下的運動來實現的,而在本校內的運動類app社交傳圈,將用戶限制為本校內學生和教師,提高了安全性,也為學生在線下進行運動活動,提供了方便。
三、高校類運動app模式的構建
現行的校園運動APP如“運動世界校園”,僅僅是對學生的運動數據監測為主,而忽略了對運動知識、運動社交的開發,想要在課改中真正使學生自覺地使用該APP來影響自己的運動,則應在運動社交、運動知識方面進行重點設計。根據此思路,該APP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模塊。一級目錄:運動監測、體育課、自我訓練課程、運動知識、運動圈。與其相對應的二級目錄:各項運動量的監測數據、消耗熱量監測數據;身體素質指標、目標運動量、運動評價、問題解答、學期總評;跑步、核心力量訓練、增肌訓練、減脂訓練等;準備活動、放松和恢復、損傷和修復、訓練計劃;好友、運動團體、賽事活動、商城、直播。
(一)拓展體育課堂的身體素質鍛煉手段。
一節體育課包含運動技能目標、身體素質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前兩者是體育運動形式的主要體現,近些年,身體素質目標在體育課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在高校中,體育課的學生組成是由該校學生自主選擇而形成的,因此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這就使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刺激,身體素質弱的學生承受不住訓練強度。通過運動app,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選擇訓練強度目標,教師在課上進行監測和指導,以達到對學生身體機能的最佳刺激效果,提高了課上時間利用率。
(二)拓展體育課在時間上的效應。
體育課的目標在于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訓練、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僅靠體育課上來完成這項任務是遠遠不夠的。有了和體育課相結合的運動app,將會有效的督促學生進行自主的運動訓練活動。運動app中,有較為完善的運動課程和多種運動目的為導向的運動方式供參與者選擇。以咕咚運動為例,訓練課程中包括:新手入門、跑步特訓、康復放松、全身燃脂、身體塑形、力量增肌等課程,在校園運動app中同樣需要以上各類運動課程來指導學生進行課下運動訓練,同時將訓練數據記錄在APP的運動總量中。
(三)普及運動知識。
體育運動遠不止應停留在“動起來就好”的階層,科學的運動才能夠達到強健體魄、磨練意志,更好的為學習、工作、生活服務的目的。現在參與體育運動的大學生中,存在著不科學運動的現象,這是需要通過普及運動知識才能夠解決的。運動app操作簡單、知識獲取容易的特點,成為了普及運動知識的很好的途徑。學生關于運動計劃、運動損傷、運動恢復、運動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和需求,應在APP中有所涉及。
(四)運營好運動社交圈。
當運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社交手段時,他就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據大學生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對社交有著強烈的愿望,因此校園運動APP必然會成為很多學生的社交平臺。借鑒咕咚、keep等運動APP的成功經驗,在校園運動APP中加入運動圈,會吸引一部分學生的參與,一旦與運動相關的團體建立,則對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著很大的正向影響。運動圈則需要有人員維護,否則僅靠學生自主建立的所謂“社團”,將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與軟件開發公司、運動app運營公司進行合作,豐富校園內的“運動圈”,如直播、運動商城、商業賽事活動等,將是盤活校園運動APP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豐富校園文化、校園體育活動、學生活動創新的有效手段。
(五)改革學生體育評價體系。
體育課程無論如何改革,最終都需要一個評價體系,有了運動APP的介入,該軟件將記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的總運動量,因此對學生體育課的評價,應轉變為對學生體育活動的評價,這是一個從體育教學評價到終身體育——大學階段評價的思路轉變。根據張欣欣在《高校課改中公體課的運動APP模式構建》中所提出的理論,認為校園運動APP的比重在體育課改中,成績應當占學生體育總成績的20%。本文認為張欣欣等人對運動APP參與高校體育課改的研究,其評價體系依然存在于對于體育課本身的延伸,而非對學生體育活動整體的評價,因此兩種評價存在本質區別。基于各高校自身和地域情況,本研究認為,運動APP成績占體育課總成績20%的評價辦法,可用于運動APP剛開始介入校園體育活動的最初階段,即所謂的試點階段。而運動APP的介入,真正需要監控和改變的是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的運動現狀,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完善高校體育課程,因此本文認為,在試行順利結束后,高校可將學生體育課評價和運動APP評價合二為一,來評價學生在校期間運動行為的表現情況。
本節中提到的學生在校運動表現評價體系,將是一個由生理、運動、教育專家組論證的科學評價系統,包括學生機能指標變化情況、學生身體素質變化情況、學生運動技能掌握變化情況、學生參與各項運動總量情況,結合大數據和教師評分,通過固定的算法得出,這一體系將在專項課題中進行闡述,本文中不做詳細介紹。
四、構建高校運動APP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一)APP軟件來源。
目前,高校運動app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自行研發的app,包括與軟件公司合作研發,但由高校自身來運營;二是由教育部門研發的app,并推廣到該地區的所有高校中。調查中發現,還沒有高校或教育管理部門通過與已經成熟的運動app運營商合作開發適應于本校的運動軟件。咕咚、keep、nike等公司有著長期開發和管理運動app的經驗,與單純的軟件公司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公司方可以發揮自己在軟件、硬件、營銷方面的優勢,來開拓大學生市場,高校方則通過與公司方的合作,深化了校園體育活動方式的改革,豐富了校園文化內容,省去了開發軟件和維護的相關費用。
(二)減少學生運動數據造假現象。
數據造假如同考試作弊,需要預防,如學生替跑、一人同時持有多部手機等。此類數據造假現象,首先應從軟件升級入手,從技術上消除可以造假的漏洞,同時加強監管,如讓學生運動后上傳運動照片等。運動類app參與到高校體育活動中,不僅是為了改革高校體育課程課上部分,更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因此消除數據造假的現象本質工作在于,豐富線上線下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和校園體育社交圈。
五、結論
充分利用運動類app參與到高校體育課、高校體育活動中,將會給現有的高校體育工作帶來深刻的變化。運動類app將會為高校帶來更豐富的體育課內容、方便監測體育活動量、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豐富體育社交圈等變化。運動類app需要包含體育課程達標、課下體育運動、體育知識普及、運動社交圈四項模塊。對學生的體育評價應從單一的體育課程評價轉化為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整體評價體系,數據需要依靠運動app提取。應充分發揮成熟運動app運營公司在軟件、硬件和商業運營方面的優勢,進行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2017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 iiMedia Research.2017.
[2]劉傳海等.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和體育習慣養成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 6.
[3]王苗.體育運動類 APP 傳播效果研究[J].科技傳播,2015,3.
[4]佟穎,路敦強.手機APP 在信息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