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孔
1956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至1966年、“五一六”通知,“文革”開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領域做了怎樣的努力呢?筆者參考當時國情、黨情變化以及對文化建設的影響,簡單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建設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時期分別以中共八大、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文革前夜的“四清”運動為節點。筆者試圖將文化建設與這三個階段重大事件相聯系,以對待雙百方針的貫徹為主線,揭示當時黨情、國情大背景變化對文化建設的影響,從而描摹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建設的面貌。
一、初期階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起步
(一)中共八大前后雙百方針的提出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1956年,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報告,毛澤東指出“提出這十個問題,都是圍繞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痹诖舜蟊尘跋?,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日益成為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為了更好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促進科學和文化事業發展,中共中央在科學和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
雙百方針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歷史過程。早在延安時期,對于藝術事業的發展,中共就主張應“推陳出新”。1951年毛澤東為中國戲曲學院研究院題詞就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1953年毛澤東針對學術上爭論提出了“百家爭鳴”。1956年,中央政治局在討論十大關系時,、把“百花齊發、百家爭鳴”作為我國科學和文化藝術工作的重要方針。同年,雙百方針載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的決議。
雙百方針的提出是有著迫切現實需要的。三大改造完成后,新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但是在文化領域存在著不良傾向,需要糾正。新中國成立后,中共缺乏全國執政和建設經驗,全面學習和借鑒蘇聯,文化領域也不例外。但是,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受到蘇聯專家的粗暴批評和指導,由此存在著教條主義、宗派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危害。突出表現在,學術文化問題上的“打棍子”“扣帽子”,只許發展一種文化學派,不允許別的學派發展。另外,在借鑒別國經驗時迷信盲從,似乎社會主義國家什么都好,資本主義國家什么都不好等等。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是中國共產黨著力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促進新中國文化繁榮的迫切需要。
(二)雙百方針的內涵闡釋和演進
對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含義,毛澤東曾有過巧妙解釋:“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兩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派,諸子百家,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由此來看,雙百方針首要內涵應該是自由,即他所講的“不要拿一種學術壓倒一切”“如果你講的是真理,信你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時任中宣部長陸定一曾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報告中對雙百有過全面闡述:我們所主張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提倡在文化藝術工作和科學工作中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堅持和保留自己意見的自由。雙百方針是人民內部自由在文藝工作和科學工作中的表現,共產黨人把人民內部矛盾同敵我斗爭區分開來。對于思想文化問題,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只有經過公開討論,唯物主義才能一步步戰勝唯物主義。
雙百方針受到文藝界、學術界熱烈擁護,但同時,這個方針在黨內外也引起了種種疑慮。毛澤東同志也提到,雙百方針是合乎辯證法的,既然承認對立統一,那么“在放香花的同時,也必然會有毒草放出來”。不少干部擔心會“毒草”遍地,文化屆、學術界會混亂無序,尤其是當時在爭鳴中甚至出現反對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領導的言論。鑒于此,對雙百方針的的闡述又加上了六條政治標準用以辨別“香花毒草”,尤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為雙百方針限定了邊界,同時也和雙百方針一起為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三)雙百方針的意義
雙百方針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文化建設道路的初探,也是這一階段的重大成果。雙百方針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建設定了基調,這一階段的文化建設因此取得了不少成就。毛澤東同志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一個基本性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他強調,中國應是一個“辯證法發展”的國家。這也就是說,雙百方針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臨時對應措施,它應是一個不斷發展、適應國情的長期方針,它表明了黨和政府對人民文化事業繁榮的殷切期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雙百方針的指導下開始起步。
二、中期階段、文化建設曲折前進和調整
(一)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對文化建設的波及
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在新中國如火如荼的展開。1957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正式決定全黨開始整風。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到全國執政后黨風變化,因此“在全黨重新進行一次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和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以提高全黨關不思想水平,改進作風,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了幫助黨內整風,中共決定組織黨外民主人士對黨和政府以及黨政干部工作和思想展開批評。然而,極少數煽動分子提出尖銳問題,鼓動“輪流坐莊”,甚至全盤否定社會主義道路。1957年5月,毛澤東寫了《事情正在起變化》,指出“在民主黨派和高校中”右派表現得“最堅決最猖狂”。之后,中共中央下達《關于加強對當前運動領導》指示,決定著手解決“右翼反動分子”整風運動思想有了重大變化,由整風轉向反右。
但是,由于反右派斗爭迅速擴大化,把人民內部矛盾轉化為敵我矛盾,錯誤的地將學術、文化問題當做原則、立場問題處理,導致運動對象變為“民主黨派和高校中”廣大知識分子,直到1958年夏季全國范圍內右派劃定為55.28萬人,這其中大多數是錯誤劃定的。這樣,反右派斗爭幾乎波及了大多數知識分子。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導致了“左”傾思潮急劇發展,造成了我國社會文化生活全面緊張。粗暴而過火的斗爭,打擊了廣大知識分子積極性,實際上打斷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貫徹和實施,導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曲折中前進。
(二)國民經濟調整期間對文化領域政策調整
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之后,廬山會議上又進行現反右傾,“左”的錯誤一直未得到根本糾正。隨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加上遇上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導致到了1960年國民經濟陷入嚴重的困難局面。國內政治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對待知識分子錯誤政策延續,使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異常艱難。在國民經濟調整同時,文化領域也采取了一系列調整措施。
文化政策的調整是從高教、學術、文藝等工作條例開始的。這期間先后有《科研十四條》、《高教十六條》和《文藝八條》等工作條例出臺。這些條例,注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即一是如何看待“紅”和“?!钡年P系,二是堅持雙百方針的問題。尤其是《文藝八條》規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國文學藝術發展的根本方針。雙百方針的又一次確立在文化建設中根本地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調整和恢復奠定了基礎。
隨著文化領域的調整政策貫徹,如何對待廣大知識分子成了文化建設前進道路上不可回避的問題。其實,早在1956年,周恩來就提出知識分子的大多數是工人階級的觀點。1962年陳毅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即為知識分子脫掉資產階級及之帽,加上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之冕。同年3月,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向全國人民宣布“我國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各個戰線上,做出了寶貴貢獻,應當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重”。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激起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可喜成就做出貢獻。
在文化政策調整時期,雙百方針重新得到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進步,但是,當時中共中央對思想政治上“左”的觀點為給予徹底清理。即使在周恩來、陳毅同志發表講話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時,黨內不少同志仍有不同聲音,在征求毛澤東同志意見時,他沒有講話。這些都表明,“左”的錯誤思想沒有根本清除,文化領域的政策調整進度必然時分有限和艱難。
三、后期階段,“四清”運動的影響和文化領域錯誤批判,文化建設全面受挫
(一)由“四清”運動肇始的“左”錯誤再度發展和文藝界二次整風
1962年,國內外形式出現更加復雜局面。在國際上,中蘇矛盾加劇,中印爆發邊境沖突等等,國際斗爭更加白熱化。在國內,國民經濟通過調整逐漸好轉,但是,在困難時期備受關注的“包產到戶”問題引起中央領導人爭論并出現分歧,再加上廬山會議后“左”錯誤未能在黨內得到根本清除,這就造成當時黨內危機感加強,政治氛圍更加緊迫。八屆十中全會召開后,中共中央決定在政治上大抓階級斗爭,這在事實上造成了“左”傾錯誤嚴重發展。
由此,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城鄉發動一次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也稱“四清”運動。這場運動意在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防止修正主義,但是,運動全面鋪開以后,由于對國內外政治形勢估計越來越嚴重,運動已經全面“左”轉。在開展“四清”運動的同時,思想文化領域也在不斷受到影響,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錯誤批判。
1963年,中宣部召開文藝工作會議,著重討論文藝界整風問題。會議認為,文藝界出現修正主義抬頭,和資產階級思想泛濫,指出文藝界重要任務就是克服右傾。隨后,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國內“反修防修”要包括意識形態領域。毛澤東對國內階級斗爭形勢估計越來越嚴重,對文化屆愈加不滿,11月,他又批評文化部是“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和“外國死人部”。1963年、1964年毛澤東在中宣部《文藝情況匯報》和《關于全國文聯和所屬協會整風情況通報中》分別做出批示,指出,文藝界“不熱心社會主義藝術”“跌到了 新政主義的邊緣”。批示下達后,文藝界開始二次整風。
(二)文化領域錯誤批判和文化建設受挫
這場整風完全在“左”的指導思想下進行,整風一開始,毛澤東就把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對見過以來的文藝成就基本持否定態度。很快,整風轉向對文藝工作的批判,一大批文化成就受到質疑和摒棄,在文藝領域的批判也延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文藝和學術發展讓位與“階級斗爭”,文化建設全面受挫。思想文化領域錯誤批判,是黨內“左”的錯誤在文化領域繼續發展的表現。這種批判,完全破壞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貫徹,其消極影響,極大地阻礙文化事業和思想理論工作的推進。
對于文化領域日益擴展的錯誤批判,當時不少領導人表示擔憂,并作出“降溫”努力。如鄧小平適時提出那些“革命派”靠批判人出名,要“趕快剎車”。彭真也曾指出,不要將學術問題當做政治問題對待,不要輕率地下結論。但是在當時“左”的思潮大爆發情況下,這些努力作用極其有限。這場錯誤的批判并未及時制止,并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爆發,可以說,這是“文革”在文化領域的預演。至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結束,“十年動亂”時期開始。
結語
這個時期的文化建設最大成果是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發展道路重要一環。雙百方針的生命線也是這一時期文化建設的起伏線??v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建設,筆者認為,此時的文化建設是極易受到國內政治大環境波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開始時期,依據中共中央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雙百方針提出和貫徹,之后國內政治不斷風向“左”轉直到“文革”爆發,而文化領域也不斷受到批判和沖擊,文化建設曲折前進。再者,筆者以為,這個時期的文化建設思路是受感性的支配的。文化領域是意識形態的前線,最易受到波及。然而,文化建設也是上層建筑的一個方面,它要適合并引導社會發展。如果文化建設思路能基于對社會發展的客觀分析,那么這樣政策也是有生命力的,是受理性支配的。然而,這個時期的文化建設政策往往受制于領導人對形勢的估計,左或者右,批判或者鼓勵,往往是前后相矛盾的,它受形勢裹挾,是過于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