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奇
摘要:在依法治國新常態下,高校法治教育被賦予更高的期待。微信、微博等微媒體的廣泛應用形成了新型的“微話語體系”,并與高校法治教育形成聯動之勢。作為新興的法治教育樣式,高校“微話語”法治教育應具有多元性、參與性的鮮明特征。從教育維度、社會維度出發, “微話語”法治教育有著煥發教育活力、鞏固教育陣地等重要價值。在“互聯網+”視域下,從語態、形態角度構建高校“微話語”法治教育路徑,實現微媒體全面覆蓋,促進“微話語”法治教育的體系化。
關鍵詞:微話語體系;法治教育;價值追求
“互聯網+”時代,諸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微媒體的興起催 生了“微話語”法治教育路徑,高校通過微媒體進行法治教育信息 等發布、互動,學生隨時關注、發聲,逐漸形成了法治教育的“微 話語體系”。按照“互聯網+法治教育”的總體框架,重構“微話語”體系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定位及價值選擇,進而合理構建其基本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迫切的實踐需求。
一、“微話語”法治教育的基本內涵
高校法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在微時代[1]正發生轉型,形成適合大學生特色的“微話語體系”。“微話語”,即以微信、微博、QQ等 微媒體為載體而傳播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網絡色彩和語言風格。所謂“微話語”法治教育是指在法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育者借助 微媒體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使用“微話語”從而對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引導、教育的過程。其內涵是基于微話語與法治教育間的交集,以多元性為基礎,兼具參與性和創新性。
(一)多元性:受眾多元、價值多元。傳統的法治教育模式是說教式的,其受眾有限且價值觀單一。在“互聯網+”時代,互聯 網的無界性淡化了不同國家、不同群體間的物理邊界,微媒體的廣 泛覆蓋使得“微話語”的受眾被不斷擴大。開放場域、人人發聲、隨時關注的互動式、參與式話語體系[2]產生多元的話語,并承載著多元的價值,不同的價值在微媒體中傳播、碰撞,包容共存。
(二)參與性:人人參與、界域淡化。“微話語”法治教育突破了傳統的以課堂為陣地的模式,學生利用手機、ipad等微載體主動獲取信息、參與互動,人人參與,擴大了話語邊界,淡化了教師、課堂與學生的界域。“微話語”法治教育的目標就是構建全民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局面,進一步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構建全民參與的法治宣傳教育模式,“微話語”模式可實踐之。
二、“微話語”法治教育的價值追求
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仍帶有傳統色彩,如大規模式普法講座、課堂教學等。“微話語體系”重塑了法治教育樣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使學生能在參與互動中求得深層次發展,使法治教育煥發出應有的活力,進而鞏固法治教育陣地。
(一)教育維度:煥發活力,提升實效性。教育應當“從傳遞 走向對話”,創設交往的、合作的平臺。大學生對于微媒體話語表 達有其合理的認知空間,充分利用微媒體的發展態勢、傳播方式,逐漸認清“微話語”對大學生法治思想的形成的程度、信度和效度,進而煥發高校法治教育活力。微媒體的互動交流突破了主體間的身份界限,促進了師生間平等、和諧、友好關系的形成。從話語權而言,傳統的法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在微時代的背景下,應當充分利用微媒體,拓展“微話語權”,進而搶占法治教育的發展空間。
(二)社會維度:鞏固法治教育陣地。微媒體作為社會發展轉 型變遷的現實語境,突破了法治宣傳教育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通過發布信息引導、宣揚法治,直面現實問題,回應社會關切,是“互聯網+”時代法治宣傳教育的主陣地。“微話語”法治教育通過熱點事件快訊、以案釋法、法律事件銳評等內容的微媒體(尤其是政法院校微媒體)表達,以培育高校學生的法治理念為目的,進而輻射社會,以高校為主導構建教育共同體[3],令高校學生成為“微話語”的表達者,由“圍觀者”向“說教者”轉換,參與社會問題和政法熱點的討論,促進全社會法治理念的提升,鞏固法治教育陣地。
三、“互聯網+”視域下“微話語”法治教育的雙態路徑構建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應當如何接受法治教育?接受怎樣的法治教育?應當如何發揮“微話語體系”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微話語”法治教育路徑應當如何構建?作為“七五”普法的重要陣地,依托于手機和互聯網移動端的微媒體大有可為。
(一)語態:話語轉換,內容定制化。法治教育是法治話語的 實踐過程,應通過微媒體的運用,提升高校學生的“微話語權”思維和法治話語表達能力,發揮其法治自覺性,進而增強其法治意識。高校法治教育要贏得學生喜愛,應當將其看作微媒體的“用戶”,立足于學生需求,注重學生的體驗。根據微媒體的現實語境,將抽象、枯燥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形象、通俗、大眾化的“微話語”,從而使法律知識跳出書本,融入生活,更好地被學生接受。
(二)形態:“微話語”法治教育體系化。高校法治教育者應 當創新教育方法,優化教育效果,使“微話語”法治教育體系化。一方面,高校應當將“微話語”法治教育打造成“第三課堂”,結合普法教育的最新動態,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專門法治教育板塊、 微博每日法治話題等形式,增強法治教育的時代性,增強普法載體的便攜性,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時刻從微媒體中學法、用法,深刻領會法治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應當根據國家網絡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制定校園微媒體的使用規范,促進微媒體運營者在 進行“微話語”法治教育的過程依法合理表達觀點和訴求。
四、結語
高校“微話語”法治教育方興未艾,其完善體系的形成任重而道遠。如何轉變傳統僵化的法治教育話語體系,使法治教育在“互聯網+”的現實語境中實現轉型,對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要真正建構高校“微話語”法治教育體系,應當以互聯網為依托,實現微媒體的全面覆蓋,構筑“微話語”法治宣傳教育的新格局,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周鵬.“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榜樣教育策略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8):17-18.
[2]徐海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話語權”的審視與建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0(06):21-27.
[3]楊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四維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95-98.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政法院校新媒體聯盟:“七五”普法的制高點——構建一種更“接地氣”的法治宣傳教育模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R40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