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內 很多地區和城市將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立省之本”、“立市之本”、“立縣之本”,這就推動了區域性文化園區或文化聚集地異?;钴S的態勢。醫巫閭山景區位于遼寧著名歷史文化風景名城——錦州市內,與大閣景區、玉泉寺景區毗連,有著豐厚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文化資源。本文運用協同理論的相關知識,以醫巫閭山景區為例,對遼寧省區域性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探究該地區以旅游為主導的文化產業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一、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曾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2017年5月份國務院印發的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中也特別指出要加強區域性文化產業的聚合效應,協調區域性文化產業發展。區域性文化產業是指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多媒體技術對某一空間區域或地理區域中的一種或多重文化形態進行創意加工而形成的一種產業類型。醫巫閭山被稱為中華“五岳五鎮”之北方鎮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內涵。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多民族文化交融和歷史傳統決定了閭山文化成為東北地區文化的縮影。
二、醫巫閭山景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
醫巫閭山景區位于遼寧省歷史文化名城北鎮市城西6.5公里處,是一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稟賦優良。近幾年通過在景區內及周邊修建了大朝陽溫泉度假區等集旅游觀光、餐飲住宿、溫泉泡浴、禪修養生和民俗鑒賞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助力景區煥發了新的生機,也一定程度上增加景區古韻風采,文化產業成為支撐該地發展的新興產業。
醫巫閭山景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多元文化資源類型及豐厚的歷史文化構成醫巫閭山景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
醫巫閭山峰巒奇秀,名勝眾多,以其氣勢不凡的雄峰奇石稱譽海內外,名冠東三省,醫巫閭山景區更是有“朝陽二十七景”一說,比如青山北瞻、梨花老祖、蟾巢等,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一幅恢弘博大的潑墨卷畫,形成壯麗瑰美的“自然資源文化”。歷史上東胡族系契丹人活躍在醫巫閭山一帶,在此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歷史沿襲因素和良好的保護使的醫巫閭山景區具有特色濃郁的“契丹遼文化”。
三、醫巫閭山景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
這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醫巫閭山位于東北工業重鎮錦州市,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任。遼寧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頒布措施進行產業結構戰略轉移,錦州市如火如荼的大力發展工業,但是文化發展重視力度不夠。
(二)文化資源開發力度不夠,很多資源尚未市場化產業化
醫巫閭山景區雖然文化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但是到目前為止仍有大量的文化資源未被開發和利用,文化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僅僅通過餐飲、住宿、溫泉度假、民俗文化鑒賞等可數的產業項目對觀景進行強關聯,有強帶動性的業務不多。雖開發了一些紀念品,但在開發文化產品方面還沒形成一個產業化、利用價值高的優勢,自身特色不明顯,對外宣傳也鮮有能抓人眼球的亮點,地區文化的整體形象還不夠鮮明。
1.景區規劃定位不明確,產業協同發展效應有待加強
當地政府在沒有對景區資源進行充分論證調研,沒有對市場認真考察的基礎上,將工程盲目上馬,導致景區 “硬件” 看起來很美,價值理念卻難以達到市場條件下企業發展的要求,比方說大朝陽景區的露天博物館,建設的初衷是提高景區文化價值,并不期望以此盈利,不菲的投入難以得到相應的收益。
四、對策
(一)扭轉文化發展理念,探索“文化+”發展模式
“‘文化 +是以文化為主體或核心元素的一種跨業態的融合,它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文化經濟形態,即發揮文化的作用,將文化創新創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形成以文化為內生驅動力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伴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以“文化 +”為代表的“跨界融合”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新潮流,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它體現了一種思維理念的突破,在謀劃產業發展時要有大融合思維,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引領和帶動區域文化發展。由于沒有現成的經典經驗和模式用來照搬或參考,所以“文化 +”戰略只能在摸索和探求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文化 +”的具體融合發展方式。結合可以契合的關鍵因素,實現跨元素、跨行業甚至是跨平臺的融合 。
(二)樹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加強協同效應
遼寧省甚至東北地區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文化資源、相近的文化產品、同一區域空間、同一國家戰略成員,以上這些原因都決定了醫巫閭山景區與錦州市或者遼寧省其地區的各市文化產業必須走合作為主、競爭為輔的一體化發展道路。通過合作,實現區域內政策、資源、信息、技術共享,才能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區域一體化戰略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籬,從宏觀和全局角度考慮產業的空間布局、角色定位、資源配置,優勢互補。這樣既避免重復建設引起的資金、資源、人才的浪費,又實現區域間共贏。醫巫閭山景區應該借勢促進文化產業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協同周邊地區,推動區域內文化產業一體化,提高遼寧沿海經濟帶甚至東三省文化產業在全國、在世界的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
(三)把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錦州市作為承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和經濟轉型的重點區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許多新區經濟謀求經濟轉型、尋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的主要陣地。在制定發展規劃時,要把文化產業發展一并列入其中,將文化與經濟統一設計、規劃,一起建設,決不能“單條腿”走路或者“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老路。
(四)加快景區要素集群化發展
文化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是為了使集群中的文化企業能夠處于同一個產業鏈上,可以呈現各種形態的分工格局,各個文化企業可以相互補充,使得技術、人才、信息、支持政策等同等資源得到公平共享,這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擴大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侯志剛,鄭海珍. 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及其發展研究——以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為例[J].人民論壇,2014(35)
[2]鄭耀宗.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轉型升級路徑研究——基于協同理論與上海實踐[J].企業經濟.2016(06)
[3]汪敏,張銀俠. 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模式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
作者簡介:苑汝佳, (1992.06-),女,漢,河北省邢臺市人,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