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己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其長期存在并且至今仍未被淘汰,本文從介紹利己主義的含義著手繼而揭示其產生的歷史角度原因和人性方面原因。但是,利己主義也對當代社會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文章最后針對其負面影響給出合理措施,減少極端利己主義行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關鍵詞:利己主義;自然;不良影響
一、利己主義的含義
利己主義一詞源于拉丁語ego,釋義為“自我、利己主義、自負”,這也是最早對利己主義的語言表達。東西方的學者都曾對這一詞有過提及,在西方文學領域最早出現于柏拉圖的《國家篇》,為塞拉馬庫斯所主張。在東方,先秦時代就有楊朱學派提出過“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主張。后又有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研究方面提出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這三個部分組成。不同的學者,在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后,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利己主義進行界定。羅國杰則認為,利己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至上,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的原則。而王海明的觀點則是,“利己主義是否定無私利他而把利己不損人奉為道德總原則的倫理觀”。亞當斯密在“經濟人假設”認為社會中的每一個經濟人都遵循著自己的本性,即利己主義。在鄔移生看來,“利己主義是人們在對待人生、處理個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時,把追求和滿足個人的利益快樂和幸福放在首位的一種人生觀和倫理學說”?;魻柊秃找矎淖晕业慕嵌冉忉尩健叭藦谋举|上就是自己愛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設法使自己生存幸?!薄?/p>
這些定義中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解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認為利己主義是以個人的利益為行為標準和目的,即個人利益至上的道德理論。
二、利己主義產生的原因
利己主義從其產生并發展到今天,在歷史的長河中并未被淘汰,反倒是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自身體系,既然這樣,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那么利己主義存在必定有其原因。
(一)歷史角度評析利己主義產生的原因。
對人性的追問,東西方皆有,自古至今仍未停止;盡管這個問題的研究對象相距太近,且我們在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往往已經飽受社會環境的熏染。而在中國的性論所占據的地位尤其顯著:首先,它是“人生哲學的基礎”,而“人生哲學和社會倫理學是中國倫理學史的兩條基本主線;其次,人性論與其他哲學問題關系密切,它需要回答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需要回答天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回答什么樣的社會才能實現對人的安頓—甚至可以說,人性論在某種程度上是理解倫理學各項問題的根本前提。從先秦諸子開始就鮮有人繞過這一話題,并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的論辯話,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孟子和荀子的論辯,《荀子·性惡篇》中荀子和孟子的對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早提出利己人性的就屬公開背叛儒家師門的韓非。他繼承了荀子“性本惡”的思想,從人類生活中揭露了利己本性。從家庭關系說:父母對子女是以“計算之心相待”“慮其后便,計其長計”;從婚姻關系說:衛人嫁女是想讓她“私積聚”“倍其所以嫁”;從君臣關系說君臣非父子之親,更是“計數之所處也”。
其次就是楊朱所提出的著名論斷“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朱主張,即使對天下有利,也不愿奉獻身上的一根毫毛。東晉時期,有人托列子之名所作的《列子》一書中的《楊朱篇》又重新伸張一毛不拔的觀點,“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啟蒙思潮發展時期,李贄在這個時期以異端自居,對宋明道學進行了鮮明的批判,提出了“童心”說?!胺蛩秸?,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就是說私就是童心,童心通過私表現出來,如果私不存在了,童心也就不存在了。同時他進一步提出,因為有了私心,人們的行為才有了動力,才有社會的發展。這不得不說是利己主義理論的一次升華。
有“先進的中國人”之稱的嚴復總結了中國兩千多年關于義與利的評論,認為把義與利的分割只會造成近代中國經濟進步的緩慢。他根據功利主義的觀點并吸收進化論的思想,對“義利之辯”進行批判,認為只要是為了國家長遠利益和富強目標而求“利”的行為都是有益的。將其思想用現代的利己主義體系劃分,即嚴復贊同的是合理的利己主義理論,認為個人利益與道德并無明顯沖突,可以實現“客觀利他,主觀利己”的目的。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利己主義理論在中國一直持續不斷地發展,而正是這種利己人性左右著人們的言行,驅動著歷史的巨輪,構成了生活的內在生命力。
(二)人性角度評析利己主義產生的原因。
人類作為地球上生物發展的一種生命形式,到目前為止憑借自身的勞動界定了其與動物的不同,人之所以被稱為人,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動是人類滿足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當然,在為了獲得自身發展和需要的同時,人不免也擁有著從動物進化之中所帶有的獸性成分,作為動物本身,對生理利己方面無法避免。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早在1943年就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提到人的五種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其中,生理需求為最低需求,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尋求安全需求,依次上升,最終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人要生存就要獲得需求的滿足,這種為滿足自身需求而所進行的行為必然是利己的。古人云“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人只有當溫飽問題解決了才會講究禮節,一個國家只有充分解決糧食儲備問題國民才會有國家榮譽感。在自身需求或是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利他行為無疑是天方夜譚。
《荀子·榮辱》中有言:“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西方哲學家霍布斯也說自然狀態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由此可見從滿足自身需求角度來說,生理利己是理所當然的。
三、當今社會中利己主義的不良影響
(一)道德方面的不良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利己主義已經不能被日益文明的社會環境所接納,利己主義的合理性也被越來越多敏銳的專家學者批判。康德道德哲學所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價值準則,就是人互為目的性和互為工具性,而不是利己主義的只視自己為目的,視他人為工具。當利己主義與道德掛鉤,人們便摒棄利己主義,開始樹立以利他主義與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榜樣體系。
面對道德上的拷問,利己主義的根基開始動搖,由一個合理的,正面的理論變成了狹隘自私的代名詞。很多時候,有個人的道德品質高尚與否與他是不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完全等同,也就是說,利他程度越高,道德就越高尚,利己主義的存在與社會的道德要求成為了相對的存在。
(二)生態環境方面的不良影響。
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及“生態文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但是利己主義則加大了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難度。因為處于激烈競爭中的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在沒有外部約束的情況下,為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往往將生產中產生的“三廢”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環境,結果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眾所周知,像造紙業、電鍍業、石油化工等高利潤行業都是污染極大的。從此可見,利己主義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良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四、減少利己主義對社會發展不良影響的措施
馬克思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作過一個描述:一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二是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三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在通往共產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利己主義也在一些方面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下減少極端利己主義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有大局意識和整體意識,消除極端狹隘的利己主義思想,不再走過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追求綠色GDP。依托高科技,用于開拓創新,高屋建領,謀求經濟長遠快速發展。
此外,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要提高領導干部的服務意識,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多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接受群眾的監督。用真心對待工作,用真情感化群眾,用真話解決群眾問題,建立良好的干群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
(二)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為了獲得利益的最大化,有的企業不講誠信,大做虛假廣告,假冒偽劣,以不正當的手段參與市場競爭。這些行為不僅破壞了經濟秩序,也破壞了社會風氣。此外,有些領導干部經不起“糖衣炮彈怕勺攻擊,貪污受賄等。因此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這些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對破壞市場秩序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對嚴重違反經濟秩序的企業,吊銷其營業執照。加強社會監督,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國家公職人員進行監督,杜絕其貪污受賄。努力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軌道,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三)統籌社會利益關系,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極端利己主義只關注自身利益而不顧社會利益,為滿足私欲,往往不擇手段,甚至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如果一個社會中存在很多極端利己主義者,社會關系必定是冷漠、自私的。因此,要加強社會建設,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此外,家庭、學校、政府、社會要形成合力,優化社會環境。
以此同時,下大力氣加強文化市場的建設,優化社會輿論環境,進行正面宣傳、正面報道、正面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尊崇道德的良好風尚,堅決擯棄極端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既不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歷來就有的,更不是歷來就作為一切道德類型的基本原則的,當然也不會是永恒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會在相當長時期內存在利己主義或變相的利己主義的東西,所以我們要高度警惕,提倡忠于共產主義事業的集體主義原則,批判各種形式的利己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做堅決斗爭。
作者簡介:周文琳(1994-),女,安徽池州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