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淑
數學具有應用的廣泛性、抽象性、邏輯性以及精確性,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小學生害怕數學,逃避數學,說它沒有曲折的故事、生動的形象,枯燥無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不怕困難,勇敢面對數學。
一、要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的作用
數學這門學科在當代社會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人們參加工農業生產和國防科技等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還是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的基礎,學習并學好數學意義深遠,我們作為數學教師,要接借助適當的機會引導學生明確學好數學的重要性,舉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和學生感興趣的例子。如“神舟七號”發射成功并在其軌道上運行,如何測量山的高度等,都用到了許多數學知識,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很實際,有學好這門功課的必要。
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法進行多種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每一堂課只有40分鐘,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值相當重要,但可以利用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效果會更加理想。因為它具有鞏固性、擴充性、興趣性和拓展思維的特點。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多種有關的課外活動,利用課余時間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認真準備,幽默有趣,關系熱愛學生
無論說什么都得回到現實,每天學生要面對數學課,它是直接誘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根本因素。我們只要認真去準備,精心地設計,再加上教師自己的演講,相信每一節數學課會使學生回味無窮。因此,我們應該做到:(1)認真揣摩教材將其與現實生活的例子相結合,使學生更能接受。(2)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愉快的心情,有趣詼諧的語音,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老師不懼怕,敢于說出自己的發現和想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切記不尊重學生,唯老師獨尊,那樣只會讓學生對數學,對數學教師唯恐避之不及。教師的綜合素質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學生覺得教師知識淵博,對工作認真負責,課堂教學有感染力,具有藝術感,對學生又關心又理解,學生會崇拜你甚至覺得學不好數學就對不起教師的關心。(3)要保證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一塵不變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厭倦,要想長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經常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否則將會像我們吃菜一樣,天天、餐餐都吃同樣的菜會怕吃甚至不吃了。如果換個花樣或品種,食欲就會保持甚至大增。
四、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學生新知識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了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五、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
比如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結合奧運會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我在課前準備了第23屆至28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奪獎牌的數字,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如“第28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獲得了32枚金牌,其中女運動員奪得的金牌數占5/8,女運動員奪得金牌多少枚?”這是一道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目,使他們感覺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六、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在教學完平均數應用題以后,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收集和整理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后,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后進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學校附近的商店,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奉獻愛心”等助人為樂的社會活動,讓學生把家里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七、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等等。我們今天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人體中有趣的比例”這一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大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從而積累數學知識,取得相得益彰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