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眾多的傳播形態(tài)中,紀錄片作為文化含量最高的傳播載體而脫穎而出。科學家發(fā)展的今天,傳播的渠道更多是建立影像傳播上,這種視覺的沖擊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將飲食文化進行影像傳播,透過視聽畫面,我們感受到的是蘊藏在飲食背后的深厚中國文化。
關鍵詞:飲食類紀錄片;社會群體;接受程度
一、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盛行
在中國,自古食物與人類就不是簡單的沖擊裹腹的關系,在食物的背后隱藏著深厚的飲食文化。在中國的璀璨文化中,飲食文化的范疇與其他領域的文化范疇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融合。所以,在中國,“吃”早已超越了其本身,在它的背后呈現的是強大的人文力量與共同體價值的認同。
飲食文化包含著一個國家的政治、道德、經濟、儀式、禁忌等元素,有一系列表達價值觀的符號體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中國飲食文化類的紀錄片不但可以成為向其他國家、民族展示和保護自身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還可以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了解與溝通。
二、紀錄片與詩意性的巧妙融合
飲食文化類紀錄片屬于紀錄片的眾多類型之一,同樣遵循著紀錄片最本質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將真實視為生命,所以紀實性也將成為飲食文化類紀錄片最突出的影像風格。在影片中,人物的家庭背景、所在的域市風貌以及自然環(huán)境等都來自于攝像機的客觀再現,并非虛構捏造。
在紀錄片中,長鏡頭、跟拍、抓拍等一系列紀實行手法的運用,也正是其紀實性的體現。在紀錄片中,這些紀實性手法的使用在減去主觀意識的同時,也往往更容易在飲食文化類的紀錄片中,不乏看到這樣的畫面。舒適宜人的暖色調和美食占據大比的特殊處理也會給影片增加詩意。
其次,音樂也是飲食類紀錄片中詩意的重要體現,它往往與畫面相互作用與我們的感官。風格迥異的音樂可以烘托渲染出不同的情緒氛圍,進而產生一種情景交融詩意情景,直接觸動觀眾的主觀情緒。例如在《百味晉面》中的雨夜,張瑞瑞花饃老藝人坐在炕頭講述著自己與花饃接下的不解之緣,感嘆著自己的人生。緩慢的音樂讓觀眾也走進了老人的情緒,產生了共鳴之感。又如在花饃廠,老藝人們捏花饃的生活畫面與歡快的背景音樂相配合,營造出老人們對于生活的知足以及享受生活的情景。
解說詞發(fā)揮著交代時代或者提示時代背景、故事情節(jié)等作用,從而讓觀眾獲得更多的感知。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解說詞更加的樸實自然,言簡意賅,加上一些文學手法的使用,整體看來具有散文化的特點,大大加強了紀錄片的感染力。例如《百味晉面》中寫到:“嵐縣人對于土豆的理解讓人感到大吃一驚,他們用土豆表達了人類靈巧變通的智慧,讓一個簡單的土豆的得到了升華,在更久遠的年代已經熠熠生輝了”,畫面與語言呈現的不僅是嵐縣人樸實自然的現實生活,而且深刻的表達出了勞動人民就地取材,并且將食材的作用發(fā)揮地淋漓極致的智慧,在更久遠的年代,這樣的智慧就傳下來了。又如《新疆味道》中抒情達意的解說詞加上人物的言語,讓觀眾看到了新疆豐富的文化樣態(tài)和新疆民眾獨特的藝術天賦。
中國的傳統藝術以物待人的情感呈現出來,通過人與物的互動,讓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充實,這種傳統的審美情趣也恰恰形成了影片的詩意性。如《百味晉面》中花饃這個重要的物象是晉南人們祝福人生重要時刻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不單單是民間的藝術品,更是老百姓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期許。從花饃的著色以及造型可以看出當地人們的傳統審美觀,這些都是影片的詩意性所在。
飲食文化類紀錄片在創(chuàng)造詩意性的同時,依然本著紀實性的原則。如果一旦脫離開了現實性,那么這樣的紀錄片是微不足道的。倘若只是傾注與紀實性影響的構建而缺乏了詩意性,這樣的紀錄片不免讓人心生乏味感。所以說紀實性與詩意性對于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巧妙運用才可得到觀眾更多的關注。
三、情感表達強化共鳴
中國人的飲食從來都不能割裂情感而獨立存在。飲食文化類紀錄片在敘事的同時,加入了許許多多的感情因素,從而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對記錄片進行更加深層的解讀。基于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深厚文化,血脈親情與家的觀念在國民的思想里已經根深蒂固。一頓家里的粗茶淡飯,雖然遠遠比不上山珍海味,確是母親最好的體現。在《百味晉面》中,在異地工作的孩子回到家中,深知兒子的口味的母親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可口的飯菜里全是母親深深的疼愛。余高里夫婦回鄉(xiāng)精心烹制了一桌團員飯。在夫婦一人離鄉(xiāng)時候,一雙兒女為父母準備了一小壇家鄉(xiāng)味。那一小壇子家鄉(xiāng)味是父母與子女親情的鏈接。這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常見的情感表達,自然而又不失真實感。飲食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獨特媒介,將制作的人與品嘗的人以及片旁觀的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尋味順德》中,黃連村的人們在端午節(jié)成立烹煮隊,為全村兩千多人準備龍船飯,全村所有人都會趕來享受這一年一度的盛宴。這是農耕社會一直遺留下來的生存方式,美食把相親鄰里們聚集在一起,連接著永恒的鄉(xiāng)土之源。在《百味晉面》中,炸糕這件繁瑣而又隆重的事情,需要親朋好友與左鄰右舍的幫助。捏糕的時候,男人女人們一起勞動,在歡聲笑語中處處流露出人們的團結友愛。諸如此類的情感表達,還有《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里,養(yǎng)蜂人老譚許諾妻子去做一份甜蜜的事業(yè),確是常年風餐露宿在外漂泊。妻子用自己的一雙巧手給著疲憊的旅途帶來了享受美食的樂趣。夫妻間的相隨相伴、家人之間的孝悌和諧、鄰里之間的互助愛等都是這類影片里信手拈來的情感訴求。
含蓄而又內斂的中國人,使飲食成為了表達愛的最佳方式,把自己的深情厚誼傾訴在飯菜里。觀眾看到的人物是陌生的,但卻是沉浸在似曾相識的場景里,因為那一份份深厚的情感卻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敘事特征——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蔡海龍,新聞愛好者,2013(02),91-93
[2]國內飲食文化類電視紀錄片研究,楊霓,黑龍江大學,2016,03,26
[3]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平民化和故事化創(chuàng)作探析--以《蘭州味道》為例,李明蔚,四川師范大學,2017,05,24
作者簡介:谷明遠,1997年4月,男,漢族,河北唐山人,本科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chuàng)意學院,戲劇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