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芳
摘要: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作為一個典型的亞洲農村社會,它此時呈現的依然是自古代所傳承下來的農耕文明,這種農耕文明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征。在日本學者對于日占區華北農村的民事習慣進行調查時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此時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已經開始受到近代化浪潮的廣泛沖擊,中國農村在一個古老傳統與近代文明相互碰撞、交融的時代發展,并且就像它幾千來一直所做的那樣,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中國歷史的向前邁進。一個個在中國廣袤國土的村落,就像顆顆水滴,不經意間就匯成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本文希望通過對于《滿鐵農村調查》的閱讀以及結合自己的粗淺理解,對于民國年間的華北農村分家“制度”進行一下簡單的論述,并且希望從中找到一些對于現今中國農村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關鍵詞:滿鐵調查;華北農村;分家方式;分家文書
一、分家的含義以及分家對于家族的影響
(一)分家的含義
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對于分家曾經有一個表述—“析箸”。明代朱元弼在《猶及篇》中曾經這樣寫道:“ 沉益川騰蛟者,憲副秦川公伯子也。憲副晚而更置室,生子騰龍 ,析箸別居”。對于分家之后的家庭狀況,“析箸”這個比喻是最恰當不過了。
分家在是中國家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了解中國家庭運行的重要窗口。分家是子家庭從母家庭中分裂和子家庭對母家庭的繼替過程。分家是中國家庭文化的突出表現。分家現象或許在大層面上,與儒家文化倡導的“大家庭”生活方式不相符,但是,它卻始終存在于中國萬千家庭的生活中,并且對中國的社會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分家對于家族的影響
在南方農村社會中,宗族是農村社會的主要組織形式,族田、族長、宗祠、宗譜、族規等構成了宗族的完整形態。宗祠是宗族的存在象征,宗譜是宗族聯系紐帶,族田是宗族的經濟來源,族長是宗族的最高權力,族規治理家族關系的制度基礎。在南方的村落社會中,祖宗在經濟生產、村落管理、維持秩序、調解矛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宗“百世不遷”、“小宗數世不遷”。與之形成鮮明的是,在華北農村社會中,宗族則沒有發揮與南方宗族那樣重大的作用。通過對于《滿鐵調查報告》的閱讀,筆者發現,這種情形與華北農村社會講究“人大分家”的傳統觀念有著很大的關系。
1.分家割裂了家族間發展壯大的親情紐帶。在《滿鐵農村調查》中經常會出現以下的問答:
①.“問:有一個家族共同使用的土地嗎?答“沒有”。
②.問“祭祀祖先時有特別設置的祠堂嗎?”答:‘沒有 。”
......
以上此種問答經常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學者詢問這些村民時,村民大多都會反映“本村最近時期分家情況出現較多”,而且在對分家重新成立家庭的村民進行訪談時,村民都會經常表示自己知道有家譜,但是幾乎從未見過族譜,至于輩分,隔代之后都會覺得模糊不清。華北農村頻繁性的分家,使得在華北農村中很難形成一個作為在家族、村落中間發揮重大領頭作業的族長。村落事務以及家庭糾紛中,村長、會首以及在村落中有名望的人發揮了重要作用。族長在家族中是沒有特別重大的權力的,族長擁有的權力,只是一些象征性的權力,類似于婚喪嫁娶、土地典當之類的事情,是不需要得到族長的批準的,在分家時,族長也可以不到場。
2.日本學者對于此問題的認識。在《滿鐵調查報告》中,日本學者認為這些是由于缺少均分繼承的本家,分家關系。隨著從縱向家族連接的稀薄性,以傳統的村子為中心,阻礙了家族,血統,格式等身份及身份隸屬關系的生成。在中國北方農村,主要是根據家的實力(主要是土地所有)來決定社會地位。
在北方農村觀念中,分家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隨便討論別人家的分家情況在農村觀念中是相當不道德的。假設有兄弟提出分家,族長,族人或者親戚朋友要想進辦法從中調和,勸誡盡量不分家。但是民間也有俗語;“人大分家”。作為北方農村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分家問題涉及到農村生活的諸多方面,下面本文就結合《滿鐵調查報告》的相關內容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分家的理由
在滿鐵對于順義縣農村的調查中,日本學者總結了一些提出分家的理由,大體如下:
1.家庭矛盾。家庭越大,產生矛盾的幾率就會越多。在日本南滿株式會社的調查報告中就這樣認為在家庭中因為個人利益之間產生的摩擦以及婆媳矛盾,妯娌不合等都是導致分家的原因。
2.父母去世。在華北農村中,父母尚且在世而提出分家是相當不光彩的,所以一般情況下是在父母去世之后兄弟之間分家,值得一提的是,父親去世而分家的情況比較多。
3.因為貧窮或者家道式微而分家。在《滿鐵調查報告》中曾經出現了一個名詞,“承道衰微”,這是指在趁家庭狀況還沒有變到更差時及時分家,以便于近最大可能來獲取家庭財產。處于此種目的而要求分家的不在于少數。至于家境貧窮,就更是華北農村分家的重要原因,甚至于像傅建成先生在1992年于山東鄒平以及相關學者到河北唐山等地農村進行時發現在此時華北農村,家境貧窮依然是導致分家的重要原因。
4.躲避戰亂對于家庭財產的影響。民國時期的華北地區,社會動蕩,匪患嚴重,經常“城頭變幻大王旗”。所以會有一些家境殷實的農村家庭,處于躲避人為劫掠而使財產受損的原因,通常會進行分家。
(二)分家時對于家庭財產的處理
在華北農村分家時,必須向父母提出請求,在父母同意時才可分家,另外分家請求必須得到其他兄弟的同意才可分家。而分家時所涉及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家庭財產的分配。在滿鐵的日本學者對于順義縣農村村民進行訪談的記錄中,可以發現,在此地的農村村民概念中,分家就意味著分財產,在這些村民的記憶里,從不存在分家不分財產的情況。因此在分家程序中,最為繁瑣的就是分家庭財產。
1.諸子均分。在分家時,對于財產的處理一般都要堅持均分原則。房子需要分割,具體的分割要按照“抓鬮”的形式確定 。在抓鬮時如果出現房子間數不夠的情況下,則需要由其他財產,比如田地等財產進行等價替換。
2.特殊情況下的財產處理
a.有在室未嫁女的情形。在分家時女兒不能分得財產,但是可以獲得一些財產作為嫁妝或者“胭粉地”。在《滿鐵調查報告》中曾經有這樣的一個舉例:假若有十二畝田地,兄弟二人和妹妹三人分家的話,田地的分法應該怎樣的呢?答:哥哥六畝,弟弟六畝。妹妹自行決定取兄弟二人中間的任何一方。妹妹出嫁的費用由兄弟二人負擔。
b.有年幼兄弟的情形。在分家時有年幼兄弟時,為年幼的兄弟保留自己應有的份額時,分家后年幼的兄弟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兄弟中三人中如果三子年幼只有六七歲怎么辦?—那時候三子不能工作,多分些。
三子放在哪里養?—和父親在一起
幾歲之后和父親分開?—分家時。三子分家的情況也有
三子長大之后怎么辦?—即使長大了也要和父母在一起。
三子一直不分家嗎?—是的,三子長大的話,父母如果去世,十四畝三人平分”
c.對于患有疾病兄弟的照顧。對于患有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的兄弟,華北農村在分家時可以多給予泄財產土地,對于那些吃不上飯的兄弟,其他兄弟也會適當予以照顧。
d.養老地問題。在分家時要為父母留出養老地。養老地的畝數一般要多,如20畝要有10畝,12畝要有8畝。因為兄弟們都很年輕,可以掙錢,而父母您年紀都大了,需要有較多的土地維持生活。養老地由父母處置,兄弟合作或者由父母單獨耕種。養老地也可以進行出租。如果父母去世,置辦喪葬所需要的費用通過賣掉養老地來承擔,賣養老地剩下的錢則可以諸兄弟均分。如果父母沒有養老地,則需要子女輪流去贍養父母,直到父母去世。
e.遺囑問題。假如父母在他們生前訂立遺囑,指明他們偏愛的某個兒子是可以多得到某些財產,這樣的遺囑,對于其他兄弟是沒有什么約束力的。在華北農村,遺囑的訂立需要嚴格契合“諸子均分”的精神,因此在父母去世前所留下的遺囑中,一般不會涉及財產田地,一般都是期望“家和人興”、“兄友弟恭”的祝福話語。
(三)分家的程序問題
1.分家單。在《滿鐵農村調查》一書中,日本學者在對于順義縣沙井村等村落進行分家方面的調查研究時,接受調查訪問的村民在提及分家時都會提到“分家單”。分家單,顧名思義,是兄弟之間在進行分家程序時所需要簽訂的文書。在此時的華北農村,在分家時必須要簽訂“分家單”,沒有簽訂分家單的分家行為一般都會被視為無效行為。分家單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其基本格式如圖所示:
2.見證人。在分家過程中,出于公平起見,通常會邀請相關人員來作為見證人參與分家。日本學者在對順義縣相關村莊村民進行訪談時,記錄了見證人參與分家過程的些許內容。在此時的華北農村,在進行分家時一般會邀請到族長,族人,舅舅,村長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在相關訪問記錄中,受訪者曾經提到在有些情況族長可以不參與到分家過程當中。
3.散伙飯。在華北農村分家之后,通常會吃上一頓散伙飯,在吃散伙飯時也會把見證人叫到席間。而在散伙飯結束之后,分家的情況由甲長向村長報告,村長向分局報告,以確定各家兄弟分立門戶后的門牌。
三、華北農村分家模式所體現的特征
(一)子家庭本位。
在華北農村分家方式中,以多次分家為主,進行數次的分割家產。母家庭最初為核心家庭并且積累財富,但是母家庭卻不能一直掌握著家產,家庭財產的分割往往意味著子代成家立業的發生。在分家的過程中,“諸子均分”的原則貫徹得相當徹底,子家庭未來的生活狀況是進行分家時的重要考量。
(二)公平邏輯主導。
華北農村的公平邏輯不僅體現在“諸子均分”這一過程中,而且在父母贍養方面,贍養義務的履行以子女分家時獲得的財產多少為重要參考因素,注重在履行對父母贍養的義務時的公平分擔。
(三)重權利輕義務。
母家庭的財產是子家庭以后生活的重要財產來源,而對于母家庭所負的債務,子家庭卻很少顧及。這種情形延續到今天,便出現了農村家庭的父母為自己購買樓房后,依然會負擔大筆房貸債務的狀況。而且在華北農村,對老人的贍養,基本奉行“輪流贍養”的原則,也是這種分家時只注重向母家索取財產權利,卻并未注重相關義務的履行狀況的真實反映。
作者簡介:李振(1993—),男,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16級法律史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律史。
參考文獻:
[1]黃春宇. “滿鐵”調查資料的整理與研究[N]. 文匯報,2016-07-15(W07)
[2]杜鵬,賀雪峰.論中國農村分家模式的區域差異[J].社會科學研究,2017(03):86-96
[3]陶自祥. 分裂與繼替:農村家庭延續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4]龔為綱.分家模式與家庭規模的相關分析[J].南方人口,2012,27(03):13-22
[5]王躍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南農村分家行為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2(04):157-196+1-0
[6]王躍生. 1930-1990:華北農村婚姻家庭變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注釋:
1.中國社會出版社:《滿鐵農村調查》(第一卷),2016年8月第1版第517頁
2.中國社會出版社:《滿鐵農村調查》(第一卷),2016年8月第1版第517頁
3.中國社會出版社:《滿鐵農村調查》(第一卷),2016年8月第1版第5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