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終于出爐。位于北京金融街的鑫茂大廈南北樓,不久將會摘下各自門前的指示牌,統一掛上一個新牌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1998年11月18日成立的保監會和2003年4月28日成立的銀監會在走過十余年的滄海桑田后,再次相遇合手前進。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已經經歷過一次從合并到分離的過程,現在又一次出現合并的情況。當然,我們正處于大變革的時代,一切改變都不驚奇。
一、金融管理體制的發展歷程
(一)1948年~1991年:混業監管時代
1948年12月,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成立,1949年2月,人民銀行由石家莊遷入北京(當時為北平)。此階段,人民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發行人民幣,接收國民黨政府的銀行,整頓私人錢莊,行使最原始的金融監管職能。
從1952年開始,全國金融體系形成大一統的局面,由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兩大巨頭主導全國金融體系。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五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交),在當時要么并入財政部(如建行和交行),要么與人民銀行某個業務局合署辦公(如中行)。
1978年,人民銀行從財政部獨立。不過此時,人民銀行作為金融監管機構的央行職能和經營銀行業務的商業銀行職能仍然是統一的,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辦理商業銀行業務;既是金融監管的國家機關,又是全面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
自1979年開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拉開序幕,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先后或獨立、或恢復、或設立。1979年1月,為了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扶持,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同年3月,為適應對外開放和國際金融業務發展的新形勢,改革了中國銀行的體制,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同時設立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之后,又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重新建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各地相繼組建信托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現了金融機構多元化和金融業務多樣化的局面。從人民銀行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1984年~1991年,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處于混業監管時期,即由人民銀行統一監管所有的金融活動。
(二)1992年~2002年:分業監管趨勢出現
從1992年開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也從人民銀行統一監管逐步走向分業監管。標志性的事件是1992年國務院證券委和證監會的成立。
實際上,中國最早的證券業務誕生于1986年,當時的證券業務也由銀行開展。1987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此后,隨著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證券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人民銀行統一監管銀行、信托、證券公司和證券市場有點力不從心,導致證券市場出現了一系列的違規操作、市場混亂情況。1992年10月,國務院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對全國證券市場進行統一宏觀管理;同時成立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證券委的執行部門,負責監管證券市場。不過此時,證券公司的審批、監管仍由人民銀行負責。
保險業的監管也經歷了從混業到分業的演變。1949年,中央政府在接管各地官僚資本保險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各類保險業務。但從1959年開始,我國停辦保險業務,直到1980年才恢復。對保險業的監管也是始于1980年,此階段的保險業監管也是由人民銀行負責,但人民銀行對保險業的監管同樣面臨力不從心的局面。
1997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加強金融監管,整頓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風險”,在此背景下,成立保險業的專職監管機構提上日程。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成立,負責監管我國的保險業,此后人民銀行不再承擔保險業的監管職責。
可以說,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逐步從大一統的混業監管向分業監管轉變,直到2003年,我國當前的分業監管體制才基本成型。
(三)2003年~2018年:分業監管體制成型
為配合入世后中國銀行業監管的需要,2001年人民銀行按照“管監分離”原則,重新劃分了監管司局的監管職能,提高了監管的專業化水平。不過這種監管模式仍不能適應入世后銀行業監管的需要。銀行業監管體制改革成為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003年4月28日,銀監會正式掛牌成立,履行原本由人民銀行履行的銀行業監管職責。人民銀行不再肩負具體的金融監管職責,其使命變成了維護金融穩定,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銀監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從人民銀行“大一統”的監管模式逐漸演變成“一行三會”分業監管體制。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進程,就是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不斷細分、不斷剝離的過程。
二、“銀保合并”的影響
(一)對于整個大金融行業來說
第一,在法律體系方面,原有大量法律法規需要進行梳理和調整,并且如何具體界定向中央銀行轉移的法律范圍要慎重研究;
第二,思想認識和利益調整方面的阻力需要克服,比如銀監和保監合并后的宏觀審慎協調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既需要整合兩會的原有金融監管職能,又要加強和央行在央行宏觀審慎政策決策方面的溝通,“如何降低協調成本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第三,兩個監管機構合并后,銀行業和保險業內在的深刻聯系關系得到認可和重視,對共同風險的識別成為新課題,且短期內存在對市場和銀行保險機構監管秩序的沖擊,把改革的時間點把握好,才能出更好的政策效果。
(二)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來說
1.金融監管套利可能減少
很大程度上說我們金融監管、貨幣政策都面臨左右為難的情況,又要防風險,避免震蕩,又要減輕機構合并的阻力。可越為難,越給了監管套利者空間。
如今,厘清了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的邊界,非常有利于減少監管套利。銀保監會可以更多行為監管,無論各類互聯網金融、各類資管計劃,未來都將受到更加嚴格的穿透管理。而對于普通投資者、個體來說,一些高風險投資產品應該考慮盡早清倉。
2.更加收緊違規資金進入房地產
銀保監會的成立,以及在更強央行、金穩會的協調、管理之下,此類資金和產品的發行必將受到更嚴厲的管制。去杠桿繼續,房地產短期內還不會放松調控,從這個角度而言,對于高杠桿炒房來說,壓力的確會不斷增加。
作者簡介:陳琦,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