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芳
摘要:近些年來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已成常態,而其中針對女性大學生的就業門檻不斷增加(如對女大學生增加婚戀要求、外貌形象要求等)。本文旨在針對河南省探究就業性別差異背后的原因,以及提出相適應建議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原因探析
一、問題的提出
鑒于就業市場對女大學生的門檻不斷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場中女大學生的參與率。因此,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問題亟須解決。
本文以河南省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基于以下考慮:
第一,由于我國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河南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發展史的縮影。
第二,從教育層面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教育部分以及河南省教育統計年鑒數據, 2015全國本專科畢業生女大學畢業生占總人數比例51.98%,2015年河南省本專科畢業生中女大學畢業生占畢業生總人數比為52.13%。從畢業生男女性別結構看,河南省女畢業生占比與全國畢業生中女性占比非常接近,在畢業生總排名及高校數目排名也比較靠前,因此,就分析大學畢業生性別差異的角度而言,河南省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第三,從經濟發展層面看,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6年河南省GDP穩居我國第五位、中西部首位。2011年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至此,河南省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河南省的經濟地位及發展優勢也在逐漸顯現出來。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國民經濟核算部分以及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2015年河南省生產總值37002.16億元,全國排名第五。由此看來,河南省的經濟發展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代表性的。
第四,河南省人口結構方面。據2015中國統計年鑒,河南省總人口在國內排名第三,女性人口占河南省總人口比例為48.20%,全國女性人口占總人口比例48.77%。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河南省女大學畢業生占畢業生總人數比例與全國女大學生占比基本一致,因此以河南省為例研究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二、就業性別差異的原因探究
(一)河南省產業結構產生的性別選擇
河南省就業人員中女性從業者在三次產業的分布中,女性從業者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區別于總體就業水平,女性就業者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且在第三產業占比最高,第二產業次之。女性從業者在第三產業的占比,2011年至2014年分別為:63.70%、59.57%、54.36%、54.11%。調查顯示,女性應屆畢業生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占所有女性大學生的比例為72.38%。處在第二產業的女大學生對當前所簽工作的就業滿意度最高,占比為38.46%,其次是第三產業比例為30.26%。對當前已簽工作表現出“不滿意”占比最高的是第一產業。處在第一產業的女性對當前已簽工作表現為“滿意”的比例也是三次產業中占比最小的,該比例為12.5%。從女性大學生在三次產業類別的求職過程中遭受的就業性別歧視來看,三次產業中的女性大學畢業生關于歧視的看法差異很大。綜上,河南省第二產業占比最高,且處在第二產業中的女性就業人員滿意度也最高,遭受到的就業性別歧視也最低。但是,河南省的女性尤其是女性大學畢業生主要集中第三產業,這也就在產業結構上決定了女性的就業難以及遭受的就業歧視程度。河南省第三產業的不發達限制了該產業經濟的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二)職業規劃教育等的缺失
高等教育對學生的培養重在學術教育,雖然高校設有就業指導處等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專門機構,但其作用多數僅限在畢業季與各個企業聯系提供大學畢業生與企業雙向選擇的平臺,忽視對大學畢業生應進行的職業教育。
各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大部門只集中在兩個部門:入學初期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并非所有高校均有此項教育)課程教育、畢業期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及組織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畢業實習。其中畢業實習部分,學校也只是要求有實習報告并非真的引導和督促應屆大學生尋找合適的實習單位進行畢業實習。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各個高校重視不夠,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學生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不足,對就業市場沒有深入的了解。更是極少數學校有專門針對女性的職業生涯教育,女性應屆大學畢業生,作為就業后備軍的龐大力量,面對對于女性尤其嚴峻的就業市場,沒有學校的專門指導,對大學生歧視現象的解讀不足,沒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很多人盲目就業、四處碰壁。
(三)市場慣性思維造成的就業性別差異
這里所謂的市場慣性思維主要是指就業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統計性歧視。統計性歧視是將一個群體的典型特征看作該群體中每一個個體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征作為雇傭標準而產生的歧視。女性應屆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被視為廉價的、好管理的勞動力資源,但是工作后又要面臨生育、照顧孩子等諸多家庭問題,生活壓力大。她們這些被社會賦予應該具備的性格特征使得在求職過程中很多用人單位認為,應屆女大學畢業生是缺乏能力的,是不穩定的。在這種觀念偏見下,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更傾向于選擇男性應屆大學畢業生,女性大學生根本無法進入競爭晉升的行列。根據貝克爾歧視理論,用人單位一旦受到這種同機型理論認知的影響,心理上會認為同等條件下雇傭女性應屆大學畢業生降低了自己的效用水平,用人單位帶著歧視性的眼光看待求職人員,寧肯為此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也不愿意聘用他們不認可的人(用歧視眼光看待的人)。
(五)雇主認為女大學生聘用成本高
女性應屆大學畢業生大多數二十出頭,尤其是女研究生參加工作時已面臨晚婚晚育的境地。因此對于女應屆大學畢業生而言,工作穩定后的第一要務就是組建家庭,隨之而來的就是生育等家庭問題。這些對用人單位來說都是額外的附加成本。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女性婚育會耽誤較長的工作時間,包括婚嫁以及自身孕期的身體原因等;(2)孕期工作效率低,增加同事及部門公司的工作壓力;(3)人力資本折舊因素,女性由于婚育及顧及家庭等諸多社會責任的因素,會脫離工作崗位,遠離行業前沿動態,使得做自己的認知和技能下降,這對用人單位而言都屬于人力資本的折舊。
三、促進公平就業的現實路徑
(一)優化產業結構 促進協調發展
河南省的三次產業的發展與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等等都有明顯的差距。且在對河南省女性大學畢業生的調查中,女性就業較為集中的產業是第三產業,因此想要從產業結構上促進女性大學畢業生就業就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從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的彈性系數一直保持正值且變動很大,說明第三產業有很大變動空間,最容易吸納轉移勞動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性別差異的良好途徑。由于河南省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為了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獨特優勢,一方面加快傳統服務業升級,另一方面要擴大新型服務業規模,擴大就業容量。
(二)教育與就業市場互動發展
科學合理定位。在較為低級的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的作用更多的地體現其人力資本積累的功能上,但在高等教育階段應具有更高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求有如下規定:專科要求具備從事專業活動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要求具備從事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研究生則要具備獨立進行本專業的科學創造和實際工作的能力。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具有高效學習能力的人才,這種學習能力體現在學習成績上,也體現在進入社會后能快速進入工作崗位。高校擴招引發的專業結構問題,經過專業結構調整已經有所緩解,但專業供給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矛盾依然較大。現階段重要的是高校教育要結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進行總體規劃,主動開展高校專業的供給側改革,形成畢業生有效供給的新機制。
(三)女大學生早做規劃,提高就業能力
首先,女性大學生應注重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和受挫能力。良好的心態做先導,提高自我認同感。在求職過程中展現出自己積極的心態,以優秀的表現證明自身的價值。從調查問卷中也可看出對找工作充滿信心地女性大學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滿意度高的工作。
其次,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早做職業規劃,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很多女性在校期間學業成績往往優于男性,但不注重綜合素質的發展,如一些必要的社會實踐能力、社交能力等。現在社會,追求的綜合素質的人才,尤其是高校教育,培育的更是綜合素質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我們大學生作為勞動力供需市場的一方,同其他商品一樣,找工作就是如何把自己推銷出去。女大學生應主動與社會接觸,積極主動的融入社會,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性人才。有真材實料,符合勞動市場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才是女生簽約的最根本保障。女性大學生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了自身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會需求、跟得上時代發展的人才,彌補自己的不足,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女生的優勢。在如今大學生整體就業難的趨勢下,每一個女大學生都應主動起來,以陽光的心態對待就業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在工作中表現的更加優秀,消除用人單位對女性的統計性偏見,形成良性就業循環。
參考文獻:
[1]蔣世建.產業結構與就業彈性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教育科學,2014,08:62-68
[2]孫妍.關于勞動力市場歧視的微觀分析——基于河南省的數據[J].經濟經緯,2008,04:93-95
[3]卜佑玲.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