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農”問題實際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結合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實現農民增收只靠農民自身或者說僅從“三農”內部解決是難以實現的,放眼從外部想辦法,充分發揮“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重大作用,統籌城鄉發展,才能徹底解決“三農”問題。
關鍵詞:城鄉統籌;收入增長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指導。統籌城鄉發展是指將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統一協調考慮,改變“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孤立發展,樹立工農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1]。因此,城鄉統籌包含了建設城鄉統一的財政體制、稅收體制,也涵蓋了包括就業制度、教育體制等的社會協調發展,不只是經濟的概念,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協調的統一體,是個城鄉關系問題,是過去城鄉一體化、城鄉協調發展等觀點的一個延續和發展[2]。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取得了大幅度提高,農業和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從橫向來看,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卻總是落后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更落后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使得農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城鄉二元結構的橫溝越來越大。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綜合考慮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非貨幣因素,城鄉收入差距在世界排名中居前列。
“一號文件”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這意味著我國“三農”發展將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理念帶動下,呈現出新趨勢。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把城鎮與鄉村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系統中、擺在同一位置對待,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到工業化和城鎮化中綜合考慮,通過體制改革和資源要素結構的調整和再平衡,扭轉目前存在的“城市腿長、農村腿短”的局面,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3]。至此,城鄉統籌作為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根本路徑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局度。
二、造成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主要表現在收入的增幅下降,增長滯后,城鄉差距增大和收入不穩定。
農民收入問題的機理有四種解釋:必然規律說認為這是基本經濟規律以及農業自身所屬的成本遞增、收益遞減技術類型共同作用的結果。發展階段說認為90年代以后,我國會進入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區域性過剩的新階段,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村勞動力輸出將不再大幅度促進農民增收。制度阻礙說認為市場經濟時代的農產品收購價格保護制度使農民的利益大量地流失到了壟斷部門手中,傷害了農民的利益。政策失誤說認為長期的“重城鎮,輕農村”的發展戰略以及一系列宏觀調控應該對其負責。
立足現實生活,造成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人均土地太少且土地破碎化,機械化程度不高。廣大農村地區土地分配按人頭計算,面積有限,與西方的農場面積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加上我國地形多樣,地貌多樣,給從事機械化農業生產增加了難度。
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渴望使農民離不開土地。這樣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每家都會種地,每家都種的不多,規模小,利潤率低,這種投入周期長回報率低的工作方式直接導致了農民收入低。戶籍制度,福利保障,學歷或者技術制約限制了農民用工的流轉。即使部分農民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但是立足城鎮也并非易事。
中國農民收入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主要在于與城市居民相比,兩者平均收入水平、收入增長速度和收入穩定性存巨大反差。對于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仍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實操體系。
三、解決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的對策建議
在國際市場影響日益加大以及農產品買方市場下,通過提高農產品價格或增加農產品產量來實現農民增收都難以湊效,農民增收難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就業不充分,還在于要素市場不完善以及制度障礙導致的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困難,土地流轉和農業吸引資金的困難等。
在城鄉統籌視角下,選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戰略性調整、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土地有效流轉、以及財政支農作為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以及轉移性等方面收入的核心手段和關鍵突破口,將能有效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本城鄉統籌視角下做好農杓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夠實現農村勞動者收入的工資化,能夠消除城鄉收入差距,能夠減小農民因素質偏低而造成的收入增長的內生缺憾,能夠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工業化以及國民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最終有效提升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水平。
(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有關部門支持、引導、鼓勵農戶結合自身實際參與到合作式農業發展方式中、將個體經濟發展方式逐漸向合作式方向發展,逐漸朝建立農村經濟發展品牌方向前進。合作式的發展包括了家庭式模式、專業生產戶、農村企業、普通農戶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各生產方式的相互結合,推動了農村生產經營組織的經營水平提高以及和合作的深入,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渠道。另一方面,現行土地法規和農地征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地的有效流轉,造成了農民土地財產的嚴重損失。
(三)做好國家財政支農支出和政策輔助
大力實施并科學有效地做好國家財政支農政策是提升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的核心手段和突破口,以城鄉統籌為視角,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完善支農政策和制度、規范財政支農行為。
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制定優惠的政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國家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吸引外資進入,驅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對鄉鎮企業而言,應該在政策、稅收等方面對其施行優惠政策,促使其發展壯大。找準農村區域經濟的節點是農村區域經濟新增長的關鍵,政府除了制定相關政策給予發展優惠外,縣級政府部門還應積極開展調研,制定發展計劃,用項目爭取投入,吸引外資,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農村經濟多樣穩定發展。
四 小結
由于二元結構的束縛,農村市場要素不完善,因此解決“三農”問題,需要跳出“三農”的范圍。以城鄉統籌發展的視角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做好國家財政支農支出和政策輔助。把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作為總目標,以發展的眼光,統籌思路,解決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孫永芹. 協調城鄉和諧發展的財政體制改革初探. 現代經濟信息, 2013 (19) :188-188
[2] 李興洲. 職業教育有效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理論研究. 教育學報, 2009 , 5 (5) :115-120
[3] 馬曉河.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要關注幾個問題. 農村實用技術, 2010 (7) :8-10
作者簡介: 孫博(1976 - )男,講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供職于民權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