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麗
摘要:本文主要結合教學實際和總結反思,對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②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課堂教學建構進行探索。通過對《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課堂整個過程的建構,探討在高中歷史教學重要歷史概念在教與學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問題意識和因果聯系意識。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因果 ;問題意識
一、教學總結和反思
在過往的歷史教學中,我更多注重的是知識的講述以及基本的歷史因果關系的邏輯分析,很少更深入地去注重“歷史概念”的準確講述,其實自己在授課過程中已經比較有意識地注重“歷史概念”澄清,對于每節課當中出現的一些重要歷史概念做出了相關查詢并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實際中,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重視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推敲是不全面的或者說是膚淺的。恰逢前段時間參加優質課,我對人教版必修②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再熟悉課文到精心備課到創新點的提煉,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更加深深意識到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明晰“歷史概念”對學生理解一些重要的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問題意識和因果聯系意識的重要性。
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課堂教學建構的探索
鑒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在本課的課堂教學建構中,我注重以下幾點:(一)、教學中注意事項:概念理清、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了解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及相關內容、認識改革不斷深入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認識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二)、思路設計出發點: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和學生課后掌握情況的反饋,反思本課教學中有哪些理論性概念需要講清楚,從而使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有比較清楚的邏輯因果關系上的透徹的了解和理解。
以下是我對本節課課堂教學建構的設計和探索
課堂導入:問題導入——從課文題目涉及的概念入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什么是計劃經濟?什么是市場經濟?為什么要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實現的途徑是什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重要史實)?使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的思考進入課堂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問題意識。
教學過程:PPT導入“計劃經濟”概念,并以表格展示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國的建立過程。PPT導入“市場經濟”概念。學生通過兩個概念的對比得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區別,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計劃經濟顯著特征是政府指令計劃起主導作用,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發揮主導作用。進而引出為什么要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呢?引導學生思考“市場經濟”的優點和弊端,從而得出市場經濟更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生產者積極性提高,弊端是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進而思考“計劃經濟”有什么優點和弊端?(提醒聯系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比如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史實),學生得出“計劃經濟體制”短時期內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長期來看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生產積極性不高,從而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甚至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教師講解無論是計劃經濟體制還是市場經濟體制都是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要改變原有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般采取什么途徑?并提醒同學們聯系歷史進行思考,由學生自己得出“改革”的答案。怎么改呢?學生回答變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政府何時制定改革之策呢?學生回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從而導入課文。講述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學內容:(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找出背景、時間地點、主要內容、歷史意義等相關內容。教師PPT展示呈現歸納結果。然后有重點地講述文革后經濟“徘徊前進”原因,及以“兩個凡是”體現出的個人崇拜和“左傾”錯誤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理解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在實踐上和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切向前看》在理論上的必要性。然后由學生一起朗誦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內容的內容,并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意義,即撥開迷霧,將黨和國家從錯誤的軌道引入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明確了新的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因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歷史轉折。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承前啟后作用,明確歷史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引出下一部分內容。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開始時間地點、主要內容、作用和影響。教師借助PPT展示歸納的結果。繼而引導學生思考改革從農村開始的原因,通過對一些文字數據材料以及圖片的分析,使學生得出改革農村先行的主要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改革不得不進行,認識改革的必要性和農民大無畏的改革精神。接著教師引導和點撥農村改革的實質是在不改變所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PPT展示圖片和文字反映農民對改革的心聲和改革帶來的農村的巨大變化。2、城市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背景、中心環節、主要內容和作用。教師通過圖片材料展示補充背景中的改革前城市生活面貌以及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存在的問題和國家工業發展情況。對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重點講述所有制上的改革。補充生動的資料和圖片,比如20世紀80、90年代的下海經商潮等等,以比較生動形象的資料增強學生對當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補充城市改革前后經濟變化的相關數據資料,使學生理解城市改革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對改革在農村和城市推行概況了解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必要動力,認識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偨Y如果說20世紀70、80年代的改革開放是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突破,那么20世紀90年代后的改革主要目標是新體制的建立,從而引入第三部分內容,也是學生認識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改革的深化和目標。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背景、過程、影響。教師補充課本上沒有涉及到的背景知識:改革前期取得的成就堅定了深入改革的信心;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重點講述鄧小平“南方談話”內容及其重要意義?!坝媱潯焙汀笆袌觥倍际墙洕l展的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實現共同富裕,提出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決了存在人們心中的疑惑和質疑,指明了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繼而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即“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引自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402466-7567766.html),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是其前提,明確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區別是社會性質的本質不同,發展經濟的手段相同。
課堂習題練習:PPT展示 課后作業預習: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總體上,本篇論文是基于對原來教學的反思,針對人教版必修②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課堂教學重新建構的探索。總體設計出發點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歷史因果聯系意識,重視概念理解在歷史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理解歷史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