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
摘要:阿沃·帕特是當代簡約派作曲家,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創作風格有一次巨大的轉變,尤以后期簡約風格最為著名。本文以阿沃·帕特1977年創作的“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作為分析,以了解他的“鐘鳴”音樂。“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是阿沃·帕特鐘鳴風格音樂的早期作品,所運用的音樂素材與后期作品相較更加簡約,對初步了解“鐘鳴音樂”來說是一個比較恰當的選擇。
關鍵詞: 阿沃·帕特;鐘鳴音樂;簡約主義
阿沃·帕特(Arvo Part),出生于1935年9月11日,愛沙尼亞當代作曲家,也被稱為“神圣簡約主義”作曲家。他的創作生涯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作品受先鋒主義音樂的影響,涉獵于十二音音樂、序列音樂、隨機音樂、拼貼等音樂風格,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先鋒派作曲家。隨后有一段零創作的日子,在這段時間里,他潛心研究歐洲早期的復調音樂,同時也深受宗教的影響,直至1976年《致阿麗娜》的問世,他獨創的“鐘鳴”音樂出現了,這也是阿沃·帕特的第一部簡約主義風格作品。此時他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已脫離了先鋒主義風格。
“鐘鳴”音樂主要由兩個因素構成:模仿鐘聲的三和弦聲部、有一定邏輯的旋律聲部。鐘鳴聲部的三和弦以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現在作品中。旋律聲部相對來說較為靈活、現代,通常是以音列為基礎,進行擴大、移位等等手段做旋律的發展。
“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 創作于1977年,是為鋼琴而作,也是他簡約風格的早期作品。該作品為a小調,4/4拍,其中有六個樂段,每個樂段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并且結構長度相等,后面三個樂段是前面三個樂段的變化重復,但調式不同。
第一樂段中的左手聲部只有一個柱式和弦,且低音譜表中沒有小節線,該和弦音為E、A、C、E,右手的旋律由弱起進入,以主和弦A、C、E的分解和弦為基礎,中間加入和弦外音,并形成直線上下行的旋律聲部,即將鐘鳴聲部與旋律聲部相結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關系。如譜例1:
譜例1
右手聲部的旋律由兩個樂句構成,四分音符均為分解的主和弦音,即鐘鳴聲部。二分音符呈直線上下行,高點在旋律音A上,即主和弦的根音,旋律的上行為第一樂句,下行為第二樂句,即旋律聲部。旋律聲部的基本形式為:
弱起小節的C、E與第八小節的后兩拍E、C(第二樂句的弱起部分)呈逆行關系。其中每一個小連線是一個樂匯結構,將兩個樂句中的樂匯首音符連接在一起又形成了反向進行的分解和弦:
這與旋律的走向相吻合,形成一定的內在聯系。
第二樂段的右手旋律不變,與第一樂段一致,仍然是鐘鳴聲部與旋律聲部相結合的形式。但左手由第一樂段的柱式和弦變成了分解和弦(即鐘鳴聲部),并且出現了小節線錯位的現象,如譜例2:
譜例2
左手旋律的進入點為右手旋律的第二拍,形成了不同的強弱規律,不僅在旋律上做出了復調的特點,也將節奏復調化。鐘鳴聲部在每一樂句結束時。時值均有所擴大,由全音符擴大為二全音符。左手的鐘鳴聲部在不同音區上鳴響,在音響上形成呼應,似一問一答,每一次鐘鳴的首音與上一次鐘鳴的尾音相同,但不在一個音區,有著頭咬尾的關系:
最后左手的結束音是D,為該調的下屬音,但右手的旋律音回到了主音上,可以理解為第二樂段開放終止,且與第三樂段形成連接,第三樂段的起始音為C。
譜表由兩行變成了三行,多了一個旋律聲部,實際下方的兩行譜表由左手彈奏,小節線仍然是錯位的,右手旋律是弱起,而左手則是完整小節開始,這樣又造成了左右手節奏重拍的不一致,有了二聲部對位的意味,在音響上給人以多個鐘聲同時響起的感覺,譜面上看似簡潔,但實際音響并不簡單。左手聲部的節奏為大切分,從結構上來看,第三樂段比前兩個樂段多一小節,最后一小節中的旋律音為下行的E、A,到此為止已是全曲的1/2處,該小節起到補充終止的作用。
在第三樂段中,右手的旋律并無變化,低音譜表上的旋律為a小調音階的上下行。左手高音譜表的聲部為鐘鳴聲部,旋律音仍然是A、C、E的分解形式,從圖3中可以看到,左手聲部的重音均為二分音符,并且將這些二分音符單獨拿出來又形成了新的鐘鳴聲部。右手聲部的第三拍與左手聲部的第二拍旋律音相吻合,形成卡農式的對位關系。如譜例3:
譜例3
前三個樂段呈由簡入繁的態勢,在聽覺上由第一樂段的一只鐘發聲,發展到第三樂段的多個鐘聲同時鳴響。雖然音高材料用的極其簡單,但深入研究其中間的關聯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這也是簡約派大師的高明之處。
后面三個樂段是前面三個樂段的變化再現,調式不同,基本結構相同。第四樂段開始已轉入同主音大調A大調,雖然與第一樂段的記譜方式不同,但旋律音相同。第四樂段將旋律分配在兩行譜表上,下方譜表中均為二分音符,旋律為A大調音階上下行。上方譜表則是鐘鳴聲部,建立在主和弦A、#C、E上。
該樂段重音都在旋律聲部上,連線將鐘鳴聲部與旋律聲部連接,形成流暢連貫的旋律,在鐘鳴聲中又能清晰的聽到旋律,寫法又重新回到第一樂段的一只鐘的鳴響,是第一樂段的變化再現。
第五樂段是第二樂段的變化再現,右手的旋律中還是鐘鳴聲部與旋律聲部相結合,二分音符即旋律聲部,處于強怕上。左手聲部的音高于右手聲部,彈奏該樂段時左右手交叉。
該樂段的開始處多了表情記號,這是前四個樂段所沒有的。左手聲部為鐘鳴聲部,每一樂句結束處為二全音符,左手鐘鳴聲部為:
左手結束在D音上,右手結束在A音上,非穩定的終止式,這與第二樂段的終止式相契合,第六樂段的首音符為C,D音直接過度到C音上。
最后一個樂段是第三樂段的變化重復,在第三樂段中給人以多個鐘同時鳴響的感覺,在該段也是這樣的音響效果。
與第三樂段不同的是,第六樂段的上方兩行譜表呈卡農的關系。三行譜表的小節線均是錯位的,每行譜表的重音交替出現,這就更加營造出多個鐘同時鳴響的效果。上方聲部與中間聲部的音高材料為其上方八度關系,高音聲部一直是旋律弱起兩拍,中間聲部的旋律從上方聲部的完整小節開始,但實際上也是中間聲部旋律的弱起部分。下方聲部為旋律聲部,呈A大調音階上下行,起始音在上方聲部弱起的最后一拍,在中間聲部的第二拍。這樣,在上方聲部重音的同時中間聲部進入,在上方聲部重音出現的前一拍下方旋律聲部進入。上方兩個聲部仍然是鐘鳴聲部與旋律聲部相結合,由于重音的交錯,音高材料的內在聯系,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多只鐘同時鳴響的效果。
譜例4
從結構長度上來看,最后這一樂段最為長大,比第三樂段還要多出一個小節,比其他樂段長兩個小節,長出的兩小節只有當上方兩個聲部在運動,下方聲部已經停止,即旋律聲部停止,旋律已回到終點A音上(如譜例4所示)。最后的兩個小節,上方聲部將鐘鳴聲部移高八度,旋律音也呈八度上行跳進,最后由屬音進到主音,全終止結束。這兩小節有補充終止的作用,同時在音響上給人以漸行漸遠的感受,最后以琶音弱弱的結束。
這首作品作為阿沃·帕特早期簡約風格的作品,音高材料與結構都十分規整,簡約而不簡單。從中也足以了解“鐘鳴音樂”的特質,望本文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阿沃·帕特的簡約主義風格音樂,認識“鐘鳴音樂”。
參考文獻:
[1]王沙里:“語言的回歸 觀念的創新——阿沃·帕特的“鐘鳴風格及早期復調技法在其中的創新運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