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箏演奏以及古箏教學當中,演奏技法方面的訓練非常重要。其直接影響演奏人員的演奏水平。本文以古箏具體演奏技法當作切入點,結合自身多年古箏演奏方面體驗以及教學經驗,對古箏演奏方面訓練當中一些注意問題加以探討,同時對這些問題加以梳理以及分析,進而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學習方法以及訓練方式,以期對演奏技術方面的訓練加以指導。
關鍵詞:古箏演奏技術;技術訓練;彈奏水平
前言:截至今天,秦箏在國內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悠久而被稱為古箏。同時,古箏造型非常優美,而且聲音婉轉柔和,韻味悠長。在初學之時,古箏非常容易上手,正因這些好學、好看以及好聽等特特征,使得古箏這種樂器廣受人們青睞,進而成為當前學習人數最多的一種民族樂器。盡管古箏非常容易學,但是并不容易“精”。如果想要具有較高的演奏水平,必須要通過規范以及系統的學習,持久并且科學的訓練才能實現。本文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以及彈奏體驗,指出進行古箏演奏方面學習訓練期間比較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同時針對這些問題加以梳理及分析,并且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訓練方式以及學習方法。
一、手指、手心和手型是所有技法的起點
把自然垂下的雙手放在琴上,此時中指、食指、小指以及無名指基本上都處在和面板垂直的狀態,此時大指和面板處在平行狀態,假設大指直接進行彈奏,將不能順利完成勾琴動作。因此,進行實際演奏期間,彈奏者需要把虎口張開,讓大指和其余四指保持與面板垂直,這樣才可確保所有手指能夠彈奏琴弦。演奏期間,各個手指要保持微張,不能完全貼合起來。同時,掌關節也要自然隆起,將手形保持在一個松弛、圓潤的狀態。
此時手心伸縮屬于一項重要輔助類的技術手段,尤其在現代箏曲快速的指序體系之中有著廣泛應用。彈奏期間,彈奏者手心需要松弛,然而還必須對手掌伸縮加以控制,在伸和縮積極、主動轉換期間,幫助手指進行靈活彈奏。
針對古箏演奏期間手指彈奏,以往比較統一的一種表述為:手指朝手心方向進行彈起,然而在實際彈奏期間,假設大指直接朝著手心方向進行彈起,則很容易出現大指義甲一個側面與琴弦進行摩擦,進而發出摩擦音。尤其是進行快速彈奏期間,無法對音色通透、干凈的特質加以保證。所以,古箏方面的教育家以及演奏家王中山老師表示,大指彈奏方向不易直接向手心發力,應當朝斜前方進行彈出,而且彈弦出音之后,大指的指尖應當落在食指的外側,進而保證大指義甲可以正面與琴弦接觸。除此之外,還不能對其他手指彈奏期間的快速連接進行影響。手指癱坐需要注意義甲指尖與琴弦基礎深淺這一問題。如果接觸過淺,則很容易彈空,而且聲音也不容易集中。但如果過深,則很容易出現摩擦音,進而對音色造成影響[1]。
二、注重左手做韻的技法
伴隨時代發展,多數人對于音樂的認知都開始于流行音樂,但專業音樂方面學習又常常把西方的音樂體系當作主要內容。此種背景之下,彈奏者要想對左手作韻這種技法加以掌握,還需從多方面素養開始構建。而在古箏藝術之中,其神韻所在就是左手作韻這種技法,而“按、揉、滑、顫、吟”表面上看似非常簡單,然而卻需要在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流派的古箏曲當中進行準確拿捏以及融會貫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左手作韻這種技法具體訓練需要從“按、揉、滑、顫、吟”開始出發,既要注重對左手音準整體把控能力方面的訓練,同時還必須在傳統的流派當中進行系統學習,根據不同流派的不同風格,對其中精髓加以把握,對特質加以表現。國內古箏可以分成很多傳統流派,比如,福建箏派、浙江箏派、陜西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山東箏派以及河南箏派等。站在整體角度來看,潮州和客家箏派屬于南派箏曲的代表,其實按音多使用二度,按照弦教慢以及教輕呈現出婉轉、細膩的音樂風格。而北派箏曲的代表是山東箏派以及河南箏派,按照音多使用小三度,并且按照弦幅度大,同時配合力度較強的右手彈奏,其音樂風格熱烈并且明快。要想對做韻技法加以良好掌握,不能只是停留于彈奏方面的訓練以及學習,還需多對當地方言、曲藝、民歌以及樂曲進行試聽[2]。而古箏當中左手做韻這種技法具體特點和當地民間的音樂藝術有著緊密聯系,并且與當地具體方言特點一脈相承。因此,演奏人員在對古箏技法加以練習期間,可以到各流派發源地進行采風以及調研,進而對不同作品呈現出來的特征風貌加以體驗。
三、提高左手的彈奏水平
伴隨古箏藝術作品整體發展,右手職琴,左手司按這種彈奏模式已經逐漸被打破。而左手跨越琴碼,并且在右側區域直接進行彈奏,對左手彈奏的能力有著較高要求。同時,受到傳統古箏學習形式以及古箏形制具體影響,不少教師進行啟蒙階段教學期間,針對基本功方面訓練依然側重右手彈奏。從當前古箏通用教材來看,屬于入門級的樂曲依然都是左手按滑、右手彈奏的作品,這讓學箏者在學習之初就處于一種不自覺以及被動重視右手彈奏訓練之中,而且之后還對左手技能具體拓展以及雙手能力整體提升起到了制約作用。因此,在筆者看來,學習古箏期間,必須在啟蒙階段就對觀念方面束縛加以打破,遵從右手的彈奏訓練和左手彈奏的訓練齊頭并進這一原則。同時古箏訓練還可效仿鋼琴彈奏的啟蒙訓練,在訓練右手彈奏技能的同時,左手也需要接受同步訓練。雖然在現實演奏期間,左手技法很少出現,但也要一同訓練。例如,大指快速進行托劈以及遙指技術[3]。盡管以上技法在當前很少用于左手彈奏當中,然而伴隨古箏藝術逐漸發展,古箏曲作品得到大膽創新,這要求彈奏者需具備更高的古箏樂器的演奏技術,這樣才能對古箏作品加以完美詮釋。
結論:綜上可知,古箏在國內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而且如今其作為一種民族樂器,擁有非常多的學習者。但是,在對古箏進行學習之時,要想對彈奏技術加以訓練,需要注意不少問題,如古箏這種民族樂器加以學習期間,必須要把手指、手心以及手型當作所有技法的起點,注重左手做韻的技法,提升左手的彈奏水平,同時注重對演奏人員藝術方面表現力加以培養,這樣才能讓演奏人員通過練習提升自身演奏水平。
參考文獻:
[1]龍英.簡析視唱練耳對古箏演奏教學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7(23):85
[2]陳玉蓮.淺談古箏教學中演奏呼吸的調整與肢體語言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7(13):70-71
[3]張雙.高校古箏教學中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黑龍江科學,2017,8(09):148-149
作者簡介:李玲霞(1975.12-),女,漢。河北省藁城人,藁城區文化館工作,本科,職稱:中級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