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彤 王夢婷 麻弘鑫 馬召偉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校園貸”迅速走進校園,以高校學生為主體的不良網貸現象,造成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校園貸”的主要市場在于各高校,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切實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校園勢在必行。
關鍵詞:校園貸;新疆;塔里木大學
一、“校園貸”的興起
2014年以來,校園貸開始出現在各大校園,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分期借款貸款等服務,為“校園貸”市場帶來了飛速發展。塔里木大學位于新疆天山以南(南疆),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相比較于內地高校而言發展較為緩慢,信息傳播、溝通、交流受到一定限制,而大學所在的阿拉爾市屬于新建城市,正處于穩步發展中,經濟發展水平較慢,城市建設并不完善。因此“校園貸”的普及晚于內地高校。經過近半年的調查了解得知:2015年前后,校園內開始出現部分“校園貸”平臺的代理人,校內也可見相關的宣傳海報。2015年之后,塔里木大學學生普遍開始接觸并嘗試使用“校園貸”平臺進行借款。
“校園貸”主要面向沒有穩定收入、也沒有資質辦理信用卡的大學生群體,包括小額信貸和分期付款等形式。校園貸的市場主要分布在一些較發達的城市,當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們考入大學,走入全新的環境,當家庭條件無法滿足他們的消費時,急速膨脹的消費欲望會促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尋找貸款平臺,甚至是民間高利貸。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學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臺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當無力償還時跳樓自殺,這一事件讓“校園貸”徹底暴露在大眾視野里,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隨后,諸如此類案件接連發生,2016年6月12日,“裸條”借貸;2016年8月10日,學生刷單負債百萬;2017年4月11日,廈門華廈學院一名大二女生累計借款57萬元因無力償還在賓館自殺;2017年6月28日、2017年8月15日、2017年8月24日、2017年9月7日等等,每一個日期都昭示著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的逝去。這些生命的消逝和數個家庭經歷的痛苦正是“校園貸”以其獨有的殘忍方式告訴大家:“校園貸”亂象必須得到遏制。
二、“校園貸”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校園貸”作為新時代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有其兩面性,用好了可以解決短期資金不足,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也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及消費觀念。
經過訪談調查了解,針對塔里木大學地域及生源的特殊性而言,“校園貸”的出現能夠讓一些家庭困難的同學提前購買必要的學習、生活用品,解決同學們一時資金不足的現象;有部分同學對金錢的管理能力較差,分期還款既可以無需讓父母再多支付多余的錢,也可以養成節約的意識;大多數正常使用“校園貸”的同學都做過兼職來進行還款,在此期間不僅能夠掙回每月還款的錢,也能夠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在兼職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二)消極影響
“校園貸”如果被合理利用,會為同學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但如果被錯誤的使用,會促使大學生不科學不理性的消費,最終造成負債累累,給學習、生活、家庭帶來負面的影響。
結合本校發生的一些實際案例,在訪談調查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校園貸”的弊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校園貸”平臺雖然能解學生一時急需,但其過高的利息及違約金可能出現利滾利的情況,高校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生活費,難以負擔起高昂的利息,從而出現同時申請多家“校園貸”,以貸養貸的情況。其次,大學生隨意借貸會養成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利用校園貸從事高消費活動,盲目追求品牌,貪圖享受。借貸之后,有些同學用學費、生活費或者借同學的錢進行還款,導致學費遲遲不能上繳,生活質量越來越差,“拆東墻補西墻”導致借款越來越多,最終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最后,當一旦利用“校園貸”平臺進行大量的借貸無力還款時,借款平臺會通過聯系老師、家長的方式進行催款,部分同學因此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加重了父母的負擔。另外,部分同學因不能及時還款會產生自殺等想法,這是一種潛在的社會危險。
三、“校園貸”風險的防范
(一)學校加強對大學生理性消費觀的教育
塔里木大學實行全日制本科教育,大學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內度過,塔里木大學作為新疆南疆人才培育的搖籃、重要的人才輸出基地,同樣也是“校園貸”的消費者集中地、整治和防范“校園貸”風險的根源地,對大學生消費觀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1.增強學生理性消費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
各高校可以開設相關必修、選修課程,把消費觀教育融入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中,全面普及金融安全方面的知識,并且學會對自己手里的資金進行合理規劃。班級要針對“校園貸”等不合理的借貸對班級同學進行教育警醒,充分利用團日活動、講團課、集中教育學習等活動,在消費方面,教育學生不盲目攀比,勤儉節約,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增強理性消費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
2.提高學生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
充分運用校園廣播、校報校刊、校園宣傳欄、校園網絡、微信客戶端等各種載體,營造一個勤儉節約、科學消費、遠離不良“校園貸”的文化環境,引導學生樹立理性和科學的消費觀。同時,學校應該定期開展排查活動,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網貸情況和消費情況,清除校園內的潛在風險,提升學生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
3.培養學生契約精神和信用意識
班主任及輔導員老師應當充分了解同學們的借貸情況,不間斷地進行摸排工作。對于錯誤使用“校園貸”無法及時償還的同學,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兼職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挽救受校園貸影響的學生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增加他們還貸的能力,減輕了其償還“校園貸”的經濟壓力,也能讓他們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使其對自己的不合理消費能夠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家庭進行教育引導和管理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家庭環境也是最重要的學校。首先,家庭應培養孩子節儉的生活習慣,教育孩子理性思考、合理消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其次,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動向,家長也應以身作則,不盲目從眾,不攀比,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最后,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進行“校園貸”情況無法按期還款時,應當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同時也要與孩子一起面對,理智克制,引導孩子早日走出借貸困境。
(三)自身培養成熟理性的消費觀念
作為一名大學生,適當的消費能夠促進我們的人際溝通交往,鍛煉我們的理財觀念,對“校園貸”合理的利用,能夠讓我們從中獲益,但不合理的使用,過高的估計自己的還款能力,盲目攀比追求高質量生活也會讓我們陷入困境。
首先,大學生應做到盡量不要在網絡借款平臺和分期購物平臺貸款和購物,大學生經濟來源有限,難以支付高昂的利息和逾期的違約金,容易陷入“以貸還貸”的死循環。大學生應當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要積極主動學習金融及法律知識,遠離不良“校園貸”。其次,大學生應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切勿將自己的個人身份信息借給他人用于借款或購物,在不得已需要進行短期借款時,可以向同學或親人尋求幫助;借款時應當仔細了解“校園貸”平臺,選擇利息低、平臺大、信譽高的借貸平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進行合理消費。最后,當借貸行為已經造成不良后果,如發生暴力催款、“利滾利”數額巨大等情況時,應當及時與家長及老師溝通,解決問題,關鍵時刻可及時報警,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四、小結
“校園貸”的出現與發展是大學生消費習慣的必然產物,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為其創造了不斷完善的條件。在“校園貸”中,高校大學生是主流消費群體,為他們提供安全、適宜的信用消費信用貸款,有助于在高校學生中逐步培養起成熟、理性的消費意識和信用觀念。相信在國家、社會、學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校園貸”亂象一定會得到遏制,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馮文中. 試論“校園貸”法律風險防范[J]. 法制與社會, 2017(3)
[2]李新龍, 丁偉. 關于高校“校園貸”亂象問題的幾點思考[J]. 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7(19):96-97
[3]杜威,令狐歡歡,徐敏.試析高校校園貸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價值工程,2017,36(11):187-189
[4]馬涵,李雪,王曦.大學生校園貸使用體驗的因子分析——以南昌市高校為例[J].現代交際,2017(1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