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隨著當下生活節奏的加快,人與人之間愈加缺乏情感的交流,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導演將目光投向了情感片的市場。導演試圖通過清新治愈的影片,讓年輕的觀眾群體從文化經濟高速旋轉的社會中,找回本真的自己和從“心”面對未知生活的勇氣。此時電影《等風來》的出現,正如一陣清風,吹開了青春旅行系列影片的大門。
關鍵詞:等風來;情感;奮斗;夢想;治愈
《等風來》是由滕華濤執導,鮑鯨鯨編劇,繼《失戀33天》后又一力作。導演對于影片的介紹是一部治愈系升級的影片,在上映之前,宣傳海報上的“風來運轉”四個字可謂賺足了觀眾眼球。影片改編自鮑鯨鯨小說《游記,或指南》,講訴了美食專欄作家程羽蒙、想要“尋找人生意義”的富二代王燦、剛遭遇失戀的女大學生李熱血和一群中國大媽共同尋找“幸福之旅”的故事。
《等風來》可以說是一部小清新電影,但其中又存在著一些真真實實的東西,來撞擊觀眾的內心。對于治愈系電影,導演總會安排一些因素來給予觀眾慰藉。比如愛情,又比如喜劇。但如果是抱著這樣的期待去觀看這部影片,一定會大失所望。這些在《等風來》中都沒有,沒有曠世的愛情,沒有生離死別的結局,也沒有人生的大徹大悟。雖然沒有以上情節,但100分鐘的《等風來》也還算好看。
影片試圖表現人在城市的困惑焦慮和追尋幸福路上的心靈轉變,一個人物設定是程天爽,她獨自在大城市奮斗,被輕視、遭遇不公、虛榮孤獨;另一個人物是王燦,有錢、空虛、不被理解。兩個物質差距極大的人最后相互救贖,得到心靈凈化。影片中兩個在都市生活中迷失的青年,在旅行的過程中完成找尋自我的過程,在艱苦的旅程中找到該有的人生態度,在當下的生活中找到心靈的棲息處。這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又恰恰是當下年輕人經歷的縮影,被電影《等風來》波瀾不驚的表達出來,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
影片一出來,各路觀眾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這不算是一個故事,有的人看的過程中潸然淚下。原著本身就是旅行游記,所以說《等風來》岑參定位就不是故事片,潸然淚下觀眾的情緒大概是感同身受的原因,她們可能像程羽蒙一樣獨身一人在外地摸爬滾打,像程羽蒙一樣半夜加班回家,整個樓梯里只有昏黃的燈光和落寞的高跟鞋的聲,像程羽蒙一樣經歷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像程羽蒙一樣有一個刻薄強勢的上司,像程羽蒙一樣不開心的活著,仍舊向上努力。主人公程羽蒙因為主編臨時突然改變方案,去不了意大利,只能去尼泊爾,內心是失落的,高傲的自尊心使其在開始的旅行中極力掩蓋自身的失意。上流社會的失敗者王燦在旅行中隨心所欲狂妄且目中無人。在拜訪尼泊爾活女神時,王燦的無禮使當地導游氣憤,“你沒有信仰嗎?”,這個問題引發觀眾的思考,當腦子被金錢權力所主導,那信仰應該早被拋到耳后了。
電影《等風來》沒有狗血的愛情,甚至他們連友情都算不上,導演沒有給電影中的男女主角設定太多的情感,也是我認為做的好的一方面,因為這樣才更貼近真實的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匆匆的從別人的生活中經過,然后再消失在車水馬龍里,冥冥之中,總有一種緣分將彼此牽引,這樣也會讓更多的觀眾對生活充滿期待。程羽蒙和王燦看互相不順眼的情緒,是在經歷了一些困難后才有所緩和,他們代表了當下社會中一群過著“快餐生活”的人。程羽蒙和王燦在尼泊爾這場旅行中完成各自的使命,讓影片看起來舒服自然,又不矯揉造作。沒有俗套的愛情,他們照樣活的精彩,仍舊可以等到各自的風來。
影片中有個場景對主人公程羽蒙的內心進行了深度的展示,她在黑暗中拍打陌生人的門,因為害怕恐懼請求對方開門跟她說說話,特寫鏡頭下其聲嘶力竭的面部恐懼和毫無反應的房門形成強烈的對比。房門口被風吹得飄忽不定的蠟燭火苗映襯了主人公的內心,無力改變困境只能迎面面對的無可奈何。就在主人公快要絕望時出現的小象代表著希望,是對光明的指引,也為接下來影片的發展做了鋪墊。
影片的主題在電影的最后的十分鐘才點題,緩緩道來,從女主的低潮中慢慢浮出主題,情節時間的安排也是這部電影的不足之處。它通過王燦的嘴來告訴程天爽,也告訴我們這些觀影者,“別瞎折騰,沒什么用。”這句話其實跟等風來異曲同工,程天爽為了自己夢想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卻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失敗與挫折。這其實代表了一大部分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都曾懷揣著偉大的夢想從象牙塔走向社會,也曾不惜一切地努力打拼著屬于自己的未來,實現曾經的夢想。但是十個人里面可能只有兩個人走到了自己曾經渴望實現的愿望,還有八個人生活不盡如人意。他們內心委屈:我們不曾比別人少付出分豪,為什么命運如此不公,總是給予我們失敗。女主內心也充滿了這樣的委屈,尤其是每次聽到家人關心的話語,看見別人有親人簇擁的時候,這種委屈感愈加強烈。但是其實她離夢想已經很近了,就像王燦說的,她已經站在了山頂。這時候想再走一步接近夢想,著急,焦躁,害怕或者委屈都是沒有用的。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平心靜氣,深呼吸,靜靜等風來。
影片的結尾,導演以滑翔的形式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做好準備,風來的時候我們就能翱翔于藍天大地間,自由無拘束。為什么要采用飛翔的姿態呢,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影片開頭的羽毛從天空中飛舞,它象征著對自由的渴望和自我的救贖,即擺脫生活中的種種束縛。《等風來》中隱喻的,是當下生活頻率過快,車水馬龍的軌跡讓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心靈蒙上了一層灰塵。等來一陣風,吹開就好了。好在王燦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幫助程羽蒙找到接下來要飛的方向。影片中迷路的牛和結尾掛在陽臺上的風鈴兩個隱喻尤為重要,也揭示了主題。程羽蒙就像那頭與群體 脫離的牛一樣,丟失了自己的鈴鐺,也與群體脫離。風鈴的出線的下個鏡頭就是一群牛共同生活的場景,編劇給出了答案,程羽蒙最終找回了自己。
為什么說《等風來》是半成品的心靈雞湯,一方面是因為電影在敘事上出現了拖沓,電影中的矛盾沖突出現和爆發的時間太晚,導致了電影頭重腳輕,節奏有些雜亂,結構沒有把控到位。還有一個方面是導演在影片中并沒有告訴觀眾該怎樣去過好自己的人生。答案到底有沒有揭示,只有看過的感同身受的觀眾才知道。程羽蒙回到出租屋后,掛上風鈴,微風吹來,鈴聲悅耳,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照進來,屏幕上出現的是她充滿希望的笑臉。也許你也正在經歷低谷,也許你還未經歷低谷,這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啟發式影片。我們失敗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只是因為風還沒來。既然風沒來,我們就別瞎折騰,因為那并沒有什么用。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在山頂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