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松
摘要:古代中國人對生活的要求無非在于“柴米油鹽醬醋荼”這七件事情,茶之所以位于末尾,是因為茶不是生活必須物品。講究務實的中國人能將茶與這六件生活必需品列在一起,這恰恰說明了茶在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是隨性之物,即可登于朝堂國事商議之列,也可出入市井小民的談資之中。可以說茶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深深地與古代文學相互融合。本文概述了古代文學與茶文化融合的演變,以及分析了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中的茶文化,旨在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茶文化;融合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茶之物一直都保留著喜愛,可以說在有我們祖先有文明生活記錄以來,茶就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小搓的茶葉,一杯滾燙的開水,就構成了最具傳統特色的飲品。在這反復簡單沖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茶文化。茶與文化的結合,無疑讓原本樸實無華的茶葉沾上了文化的仙氣,使得茶之物有了靈氣。“七碗香茗,羽化成仙”道出了茶與文學的完美融合,將茶賦予文化的內涵是我國古代文人豪客的一大樂事,在賦予茶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又豐富了文學藝術品的題材。比如: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這樣的佳句可謂是傳唱至今。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學體裁中的完美融合,成為了古代文人豪客的心靈寄托[1]。本文展示出茶文化在古代文學作品里的不同體現,力求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相互融合。
一、古代文學與茶文化融合的演變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最早的發源地。從茶的發現到利用已經經歷了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并且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在全球都可以見到中國茶文化的影子。茶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解渴飲品,最早于神農時期被發現,在周代就已經在全國各地興起了,唐朝時期的文人豪客更是對茶極力推崇,并開始向西域各國傳播茶文化,至宋代達到茶文化發展的頂峰時期,于明清普及于市井小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也融匯貫通了佛、道、儒三家的精華之所在,獨成一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中國的瑰寶。
早在秦漢,甚至于先秦時期,我國對于茶葉的種類和品嘗的方式就有了相關文字描述。當時對于茶的描述僅限于茶本身,并未對茶的內涵有所探究。但盡管如此,這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和萌芽時期,對后世茶文化的發展和興起,以及文學作品與茶文化的像話融合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比如:東漢時期的華佗在著作《食經》中寫到:“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時期就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現在湖南深的茶陵;晉朝時期,一些開明之士倡導“養廉”之風氣,于是便有了陸納和桓溫以茶代酒的典故;南齊朝世祖武皇帝是開明君主,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要求喪禮需節儉,不能以三牲為祭品,只做一些茶飯即可;我國最早文學巨著《詩經》中就有描述茶的詩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以及“采荼薪樗,食我農夫”等優美詩句,這些描寫茶的詩句,至今都還在被人口口相傳。
唐宋朝時期的詩詞對茶的描述逐漸深入,并開始有了茶文化的痕跡。這個時期的詩人文豪概括了茶的本身屬性和文學藝術特性的雙重內涵,并探究飲茶藝術,將佛、道、儒三家的精華都融匯到茶文化中,首次開創了茶道文化[2]。這個時期出現關于茶的文學作品繁多,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宋朝時期的手工業發展繁盛,茶葉貿易也興盛一時,宋太祖趙匡胤嗜茶如命,在宮中設置有專門的茶事機關。茶的禮節也形成了完善的體系,賜茶成為了君主聯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形式。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已經普及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地飲用方式也花樣繁多,如著名的“撮泡法”。明代有不少文人豪客留下的傳世佳品,例如:唐寅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到了清朝的茶葉貿易更是全球化的貿易,出口茶葉也興盛一時,期間的各種茶書,茶歌也種類繁多。
從古代文學與茶文化融合的演變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茶文化在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上,經歷了從茶本身的描述到一步步寄托個人情懷的發展道路[3,4]。茶文化和古代文學藝術的相互融合也創造出了意象、境界、隱喻等描寫手法,使得二者的相互融合更加完美。
二、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與茶文化
唐朝時我國國力昌盛的時期,至今國外都存在很多的唐人街。國內經濟文化社會繁榮昌盛,詩歌的風氣也達到了頂峰,由于詩歌中關于茶的表述很多,因此唐朝也被稱之為“茶鄉之國”。據相關統計,直接描述茶的唐詩就多達100多首[5],比如:劉禹錫《嘗茶》中的“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白居易的“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張繼的“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李濤的“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皇甫冉的“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等等。這些詩詞都洋溢著國力昌盛,茶文化繁盛的氣息,意境高遠,耐人尋味。
宋朝的手工業興盛,茶貿易也開始興起。那時的茶已經開始實行專賣了,茶被納入封建統治階級的控制之中。當時的茶還屬于奢侈品,從數量方面,全國的總產量不超過5000萬斤,而人均不到兩斤。但人民對于茶的喜愛卻不減,在宋詞中清麗、婉約的手法描寫茶隨處可見。例如:黃庭堅的《滿庭芳·茶》;蘇東坡的“我官于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以及“龍焙今年絕品,古簾自古珍泉”;黃山谷的《品令》等。這些描寫茶的詞句都是對茶文化的一次次的詮釋。
明清時期的茶已經在百姓生活中得到了普及,茶葉變成了隨性之物,在各種場合都能看見,明清時期的小說中也包含了深刻的茶文化。《紅樓夢》對茶文化的描述可謂是入木三分,比如其第十四回、二十五回、二十九回、四十一回都對相關的茶文化進行了描述。《儒林外史》中描寫眾多喝茶的情景以及各式各樣的茶館,也反應出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
三、結語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以茶言志,無論是唐代的詩歌,宋朝的詞句和明清的小說,這都深深地受著茶文化的影響,同時茶文化也在一次次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升華。二者相互融合,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文學藝術。
參考文獻:
[1]羅麗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6(11):316-317
[2]宋峙磊.唐代荼文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
[3]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農業考古,2005(4):7-18
[4]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J].農業考古,2004(2):107-111
[5]包大明,任天飛.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28):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