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鄭冰 高鑫豪
摘要:中央在“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決心和信心。“抓住機遇、把握趨勢、依照中央頂層設計、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對于推動文化產業提質提效、變革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文化也漸漸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城市人民追求的美好愿望,成為城市合理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內在力量,城市的文化本身是具有獨特性的美。
本文闡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發展的關系。怎樣讓優秀的歷史文化能夠讓人們一眼就能看到,了解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單純的看景點,一味的看建筑,讓人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都能了解一座城市本身的價值,知道一座建筑是具有歷史意義,而不是單純的看到氣勢磅礴。以字繪武漢項目為基礎,對武漢的城市文化進行考察、發掘、提取和利用。以典型的繁體字為主題將城市的歷史故事融入繁體字中,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關鍵詞:城市文化;城市元素;漢字;文化創意
一、項目背景
武漢,位于江漢平原中部,位置優越,貫同南北,承接東西,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莫過于:“武漢每天不一樣”。武漢文化的大氣端莊,歷來為世人矚目,蘊含著荊楚文化,長江文化,盤龍文化,東湖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等優秀文化。鄂州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都城。武漢的城市建設也一直被重視,這是一座國家中心城市,歷史古韻豐厚,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擁有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二的城市,這是一座歷史名城,教育之城,文化之城,不斷崛起的城市。武漢雖為“歷史文化名城”,但武漢的優秀歷史建筑卻在逐漸消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不少歷史建筑和遺跡遭遇非正常死亡。這深深的刺痛武漢本土人民的內心,武漢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是荊楚文化,長江文化,盤龍文化,朋克文化,碼頭文化,東湖文化的發源地。在歷史的長河中,租界,碼頭,革命,鋼材等字眼和武漢密切相關。然而武漢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消逝,城市的文化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被光鮮艷麗的大樓埋沒。城市人民文呼吁加強歷史街區和工業遺產保護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大規模的拆遷和城市的不斷發展使武漢這座充滿歷史和文化情懷的城市漸漸變得不像武漢本來的面貌。
二、項目的思路與探索
十八大以來,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交流活動向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不斷拓展,以價值認同和文化影響為核心的文化軟實力凸顯,并逐漸成為國家發展的“硬支撐”。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利用漢字方方正正的特點,切入城市文化的創作中。不斷地對武漢文化的學習,認識,了解,走遍武漢所有不為人知的街道小巷,觀察武漢的建筑,體驗武漢的生活,了解武漢的故事。多次的嘗試,摸索,調查。繁體漢字的題材是最具有中國的特色文化之一。致力于做出一本可以代表武漢文化的書籍,使之成為武漢最美好的一張名片,能夠體現武漢的歷史和人文。將漢字與武漢城市文化相結合,利用各種城市文化中的文化元素輔以裝飾的花紋和傳統的中國元素填充入漢字,包含本土城市的內在文化特征。對武漢人來說是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一種集中贊美和總結,對未曾來過武漢的人來說是認識武漢的渠道和了解武漢歷史的方式。尋找武漢最真實的文化,發現最美麗的元素。為武漢創作一系列屬于武漢的文化創意產品,表白武漢,讓武漢人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讓人們不忘記老武漢的歷史。
三、項目的研究特征
字繪武漢是以城市文化為元素,以漢字為題材進行創作的的文化創作。以留住最原始的武漢為目的,以“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為口號。將武漢從荊楚文化,東湖文化到因“武”而昌的城市雛形再到城市化進程的產物楚河漢街,歡樂谷等。包含這武漢最具有特色,最廣為人知,最別具一格的人情世故,歷史點滴。在通過長達兩年的武漢文化了解和走街串巷的調查中得到最真實,最具有武漢味道的城市文化,利用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繁體漢字為創作題材,將不斷提煉的傳統元素進行美化改造最終填充繁體漢字的基本形體,這是自古至今,武漢第一本以本土文化為題材,以城市文化為出發點,以漢字為基本形態的文化產物,是武漢一張亮麗的名片。讓更多武漢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故事,讓更多喜歡武漢的游客更進一步的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留住城市文化之根。”是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浪潮中,百萬武漢人心中的呼聲,面對歷史和遺跡遭遇著“非正常死亡”的遭遇,人們漸漸坐立不安,不忍漠視這座位依江而立,靠江發展的城市漸漸的失去本土的氣息。
參考文獻:
[1]主要引用:徐鄭冰丶沈娟,手繪中國《字繪武漢》,武漢:長江出版傳媒/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
[2]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改革發展成就綜述》新華網2015
[3]易中天,《武漢的城市文化于城市性格》2015
[4]《武漢:一座有文化溫度的城市》,中國文化報/中國城市文化網2016
[5]范周,《推動轉制文化企業成為合格市場主體》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