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會娟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也就是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承載著在語文實踐領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學會分析解決問題、學會合作探究的目標要求。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最大的亮點卻成了最大誤區。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
誤區一:綜合性學習失去其常態化。
很多教師對綜合性學習心存畏懼,在于沒有樹立綜合性學習常態化的理念,總以為綜合性學習就是開展一次大活動,從而感覺增添了教學的負擔,事實上綜合性學習的本身就是在語文教學中以常態化存在的。
其常態化體現在編者在編寫各年級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時,充分注意和閱讀教學內容的融合,與單元導語、課后練習、口語交際、習作教學密切相關,貫穿整個單元教學始終,使整組教材的教學過程自然形成一個綜合性學習過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自然的啟示”專題中,安排了了解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哪些啟發,有什么發明創造的綜合性學習,接著安排了《蝙蝠和雷達》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給人們的啟示使人類發明創造了各種器械為人類所用。在這篇課文后,我及時提出開展“我的發明故事”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并提示記錄的方法—可以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等。在“語文園地”里,“口語交際”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發明故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習作”又讓學生寫本次活動的心得。因此可以說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和其他板塊內容是融為一體的。這種融為一體的編排方式使綜合性學習與其他教學內容自然相生,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常態。
綜合性學習的常態化還表現在其傳遞出的實踐性,開放性特點,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自然聯通,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尋找在社會生活中鍛煉語文能力的平臺。因此,我在教學完《北京的春節》這一課后,安排了“我愛家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去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家鄉的土特產、家鄉的名人、家鄉的變化等等,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而這一學習內容并非教材中要求開展的綜合性學習內容,而是教師由課內閱讀教學延伸開展的活動。
誤區二:教師不重視,指導不到位。
因多數教師把它看成一次活動,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往往把綜合性學習活動全權交給幾個能力強的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安排。其實綜合性學習一般包括制定學習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交流分享探究成果、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等環節。那么,教師指導學生制定方案尤為重要,教師在活動前要做好課內指導,教師的指導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明確活動內容和目標。二是明確活動步驟、方法以及時間安排。三是明確活動方式及活動分工。四是明確成果展示形式和途徑。這一環節的指導重在有效的激活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都明確該做什么,怎么做。
探究活動是活動的課外延展,教師的指導關鍵在于檢查、督促、幫扶。由于綜合性學習周期較長,活動形式多樣,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交流,或者召集小組長匯報活動進程,檢查、了解學生活動狀態,適時做好活動階段小結。還要積極與家長及時溝通,了解、幫助那些資源匱乏,在活動中無動于衷的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以確保每個學生參加學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和進步。這一環節的指導重在引導學生落實活動過程,提高活動實效。
成果交流和評價是活動后的課內指導,教師指導的關鍵在于關注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關注學生搜集資料,整理信息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關注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提高,關注學生創造性的成果。這一環節的指導重在幫助學生按照方案中擬定的成果展示方式成功展示,以激發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興趣,同時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社會。
誤區三:成果展示成為少數學生的表演。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形式之一,同學之間多方位地分工合作、交流探討,每個人都必須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小學生年齡、知識、能力的限制,成果展示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個人表演,大多數形式成了旁觀者,如同他人的學習附屬品,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綜合性學習對他們而言就成了乏味的、沒有吸引力的學習。事實上成果展評在整個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處于總結學習收獲,提升學習層次,豐富學習成效的重要位置,也是重要的實踐內容。成功的展評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合作的快樂以及進步的喜悅,從而激發出他們持續學習的信念。那么要獲得這樣的高效益,成果展評就要把握以下原則:一是體現全員性,學生人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成果展評,自我完善學習過程;二是體現開放性,可以邀請家長、校領導、或者其他老師參與展評活動,擴大影響力,也可以擴大展評范圍,全年級集中展評,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學習效能;三是體現自主多樣化,可以是展板、小報、圖片、實物作品、研究報告等各種形式,說、演、寫、畫等方式結合,充分張揚個性色彩,只要能促進思維,提高探究能力,豐富知識修養,培養創新精神;四是體現激勵性,善于發現,放大學生的學習成效,鼓勵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