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但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學好英語,更不可能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本文著眼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姓氏文化的研究,介紹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漢英兩種語言中姓氏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消除中西方語言障礙,促進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姓氏文化
2007年教育部正式出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它成為我國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性文件。《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外語人才綜合文化素養的提高,能夠有效地進行文化交流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進行有效交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就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導入文化知識就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姓氏是一種符號,它是社會上人們用以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除此之外他沒有其他的社會功能。但人們在取名時往往賦予它某種特殊含義,希望它體現某種精神,象征某種事物,因此,古今中外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姓氏體系。姓氏體系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現象。
姓氏的形成,與各民族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古代文化以及他們的社會心態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英漢語姓氏源頭很多,盡管中西文化差異較大,但在姓氏學(Anthroponymy)方面的相似點卻不少,下面圍繞英漢語姓氏源頭分幾方面對照剖析。從中我們興許能悟出些“異曲同工”之妙。
一、以地名為姓
世界各民族的姓氏都與地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英漢語姓氏也不例外。中國古時夏、商、周三代都搞封國賜地的宗法制,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神州,這些國名便成為這些諸侯后裔的姓。對于在位的“天子”來講,受封的諸侯是小宗.以封國為姓的姓,其實是大宗本姓的分支或擅變。比如周代的封國名稱有鄭、吳、衛、許、魯、薛、楊、管、蔡、晉等,后來皆成為姓。實際上,先秦史上有多少封國名稱,就有多少以國為姓的姓氏流傳下來,象“曲阜”“邯鄲”、“商丘”等復姓,一看便知是出自現今城市名。還有以反映地貌或環境的山河湖海名為姓者,如‘北海”姓,古代有劉河,居住在北海(今渤海灣),其后人以此為姓;“泰”姓,南北皆有,出自山東泰山名;“瀑”(Boo)姓出自河北省的瀑河。英語中用作姓氏的地名通常指英美人祖先的出生地或故居地,包括州、郡、城、鄉名,也有山河湖泊、森林草原、島嶼名等。
例如:作為姓氏的Tennessee(田納西)源自美國東南部一州(或湖),Maine(梅恩)源自美國東北部一州名;Cheshire(切希爾)出自英國柴郡,Boston(波士頓)出自美國城市波士頓,Gary(加里)出自美國印第安納州西北一城市名,Lancaster(蘭開斯特)取自美國城名蘭開斯特,更遠一點說,按美國史此姓源自蘭加斯特王期(1399一1461):Everest(埃弗里斯特)源自世界屋脊之稱的珠穆朗瑪峰,Snowden(斯諾登)出自美國斯諾登山峰;Thames(泰晤士)出自英格蘭的泰晤士河,Hudson(赫德森)出自美國哈得孫河,Green(格林)出自美國西部格林河;Lake(萊克)出自美國一湖濱;Forest(福雷斯特)出自一森林地帶;Green-land(格林蘭)出自世界最大的島一大西洋北部的格陵蘭島;美國小說家Jack London(杰克·倫敦)的姓氏就是源自現為英國的首都倫敦。
二、以職業名稱為姓
中國古代各種制造技藝傳授的主要途徑是子承父業.以避免同行競爭。同時官府推行限制工商業改變社會身份的政策,于是,職業名稱亦成為代代相傳操持某技藝之家的姓氏。如制作陶器的人就姓陶,以打漁為生者則姓漁,以宰殺牧畜為業的家就取姓為屠。還有匠、巫、甄、屠羊等姓氏均屬此類。英語中以職技為姓氏的不謀而合,如最常見的Smith(史密斯)姓就是出自“金屬工匠”(smith),Carver(卡弗)出自“雕刻工”,Carter(卡特)出自“馬車夫”,Carpenter(卡彭特)出自‘木工”,Fisher(費希爾)出自“漁民”,Gardener(加德納)出自“園丁,花匠”, Baker(貝克)出自“面包師”,Barber(巴伯)出自“理發師”, Tailor(泰勒)源于“裁縫,,Glover(格洛弗)源于“手套商”,Merchant(麥錢特)源于“商人”,sailor(賽勒)源于“船員,水手”等,上列姓氏的起源和華人姓氏幾乎完全一樣,都可以追溯到持姓者祖輩所從事的職業和擅長的技藝。
三、以先輩姓名演繹為姓
中國孔夫子有弟表字琴牢,其晚輩便以“牢”為姓;周代宗國公子目夷,字子魚,其孫為“魚孫”氏。這類現象較多地出于貴族后人,而貴族表字中帶“公”、“子”者極多,是爵位的表示。如魯惠公子曰公子尾,齊文公有子曰公子高,因此循此例稱姓的,產生了諸如公子、公孫、公父、公石等許多復姓。英語中的Johnson(約翰遜)作為姓是從專作名(first name/Christian name)用的John變異來的,在其后加上后綴一son以示為John之子。有些姓氏是根據教名的異體或昵稱派生出來的,如John的子孫姓氏便有以下多種形式,Johns,Johnson,Jones,Jacks,Jackson,Jenkins,等。有的則是直接在父輩姓氏后一son稱姓,如Smithson(史密森)由Smith變來, Hopkinson(霍普全森)由Hopkin(s)演繹而成。
四、以顏色名為姓
中文(百家姓)收有“紅”姓,此姓為漢代楚元王劉交之子紅侯劉富的后代;“黃”、“藍”、“白”等姓現代多,分布廣;“青”姓較罕見,但南北均有,明朝有青文勝,神話(白蛇傳)中白淑珍的師妹小青也是“青”姓。這些姓氏的起源,更遠一點要考究到先秦前所封國號。英語中借顏色稱姓的更為常見,如Red(雷德)借紅色,Green(格林)借綠色,Blue(布盧)借藍色,Brown(布朗)借褐色,Grey(格雷)借灰(白)色,orange(奧林奇)借橙色或赤黃色,white(懷特)借白色,B1ack(布萊克)借黑色,Scarlet(斯卡利特)借鮮紅色等,這些充當姓氏的顏色詞可以反映出持姓者的祖先或偏愛某種顏色,以借此表達某種意向,或屬于某類膚色的人種。
五、以金屬名稱為姓
漢語有“金、銀、銅、鐵、錫、鉛”為姓氏的,其中“金”、“鐵”姓較為常見,其余的姓較罕見,但確實存在。“銀”姓南北皆有,漢代有銀術,明代有銀鏡,“銅”姓在現代上海、武漢有,此系歷史上的匈奴族姓氏,“錫”姓雖少,但分布廣,東漢有錫光;“鉛”姓極少,為鉛陵氏所改的姓(注:鉛陵系歷史上的復姓,《呂氏春秋》有鉛陵”。英語中Gold(金),silver(銀),Copper(銅),Iron(鐵),Tin(原為
tin,錫),Lead(鉛)均已用作姓氏。它們約定俗成的譯名分別為“戈爾德”、“西爾弗”、“科拍”、“艾恩”、“利德”。以金屬名作為姓氏的起因有三種可能:一是古時某姓持有者繁衍生息之地出產上列某一金屬而取之為姓。二是人們崇尚某種金屬特殊價值與用途,并帶有區分氏族的標志。三是因故改姓和簡稱,如上例“鉛”姓便是。
六、以官職名稱為姓。
古時夏、商、周三個朝代均設官職,任官者的后代多以祖先的官職名稱為姓。如復姓上官、皇甫、司馬、司徒、司空、太史、侯史等
有的從官名職稱中截取一字為姓,如“錢”姓是從周代的錢府上士(官名)而來的,類似的有侯、籍、監、庫、倉等(由復姓截取而來)。亦有家族世代為官,干脆以“官”為姓。古代官名象“司馬”在周朝是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大臣,相當于現在的作戰部長;“司空”即“司工”,是掌管工程的官,“司寇”是古代執掌刑獄、糾察治安事務的官。英語中也有不少以官職名為姓的,如Marshal(馬歇爾)源自歷史上中古時期王宮的司令官和宮廷內的司法官名,系最高級指揮官,現代用以稱“元帥”;King(金)取自‘國王”,Queen(奎恩)取自“女王”或“王后”,Noble(諾布爾)取自“貴族”頭銜,取這些官名為姓者無非是為了光宗耀祖,顯示家族風光。
七、以植物和花果名為姓。
以植物擬姓的,中國人有梅、韭、荔、梨、棉、橄、花、瓜、果等姓。有些姓氏則經歷了植物弓地名或官名升姓氏的過程,如復姓“高梁”從地名來,在今山西臨汾東北;“稻”姓從官名來,周朝有稻之官,負責播種五谷之事;“茨蓖”姓是指古代人拿這類草蓋屋,以草名為姓,后簡為姓“茨”。英語中作姓氏的植物花果名也較普遍;如
Bush(布什)取自灌木叢,Bloomer(布盧默)取自開花植物,Pink(平克)源自石竹花,Flower(弗勞爾)源自花,Rose(羅斯)是玫瑰花,Rice(賴斯)是稻谷,Reed(里德)是蘆葦,綠色植物寓意著“生機、和平、豐碩與希望”,花果則暗示出“美麗、幸福、收獲與成功”,這些含義都是人們所向往的,借此為姓.何樂不為?
八、以動物名稱為姓。
翻閱《中國姓氏集》,以飛禽走獸名為姓氏者不少。如虎、豹、狼、貂、騾、馬、牛、羊、狗、貓、熊、鹿、魚、鵝、鴿、燕、猿等姓氏,天上地下水里的都有。進一步考源,其中有的姓是古代邑名而來,邑名又多為封國名,封國名又含古人作為圖騰(totem)所崇尚的各類動植物名。如較常見的“鹿”姓,分布廣,出自邑名,系今河南淮陽東北;亦有出自官名的,如‘公牛”姓.周朝有主管公牛的官,官名牛人,遂以官職為姓,后簡為“牛”姓。英語以動物為姓氏的也多,如Bird(伯德)出自鳥,Bull(布爾)公牛,Eagle(伊格爾)鷹,Fish(菲士)魚, Fox(福克斯)狐貍, Haggard(哈格德)悍鷹,Hart(哈特)公鹿,Hawk(霍克)鶴鷹等。這些英語姓氏表示持姓人的祖輩賞識某種動物禽鳥,贊嘆其占優勢的某種本能、特征、外貌、性情或姿態,因而取之名為姓,也算古時作為區分族姓的依據。
九、以人的外貌身材為姓。
中國有“美”姓,分布廣,“丑”姓南北都有,“短”姓已收入(中國姓氏集),“長”姓南北都有,還有“胖”、“大”、“小”、“倩”等均為罕見姓,其中“胖”為現代姓氏,已收入(新編千家姓),“倩”姓在現代成都有。英語這類姓氏如Beard(比爾德)為胡子(可以設想其先人是慣于留胡子的人),Beaver(比弗)為大胡子,Big(比格)為高大(身材)的,Black(布萊克)為黑皮膚的,憂郁的,Bright(布賴特)為聰明的,歡快的,Coward(科沃德)為膽怯的,Coy(科伊)為靦碘的, Strong(斯特朗)指身強力壯的人,Armstrong(阿姆斯特朗)指手臂有力的人,wise(懷斯)指博學備明的人,Young(楊)指年輕、初出茅廬者等。以上這類姓氏大多帶象征性,絕大部分可視為姓氏詞源。
十、以季節和天氣為姓。
“春、夏、秋、冬”四季都曾分別取作華人姓氏,其中“夏”姓現代十分普遍,歷史上有“風”、“雨”、“雪”等姓氏,“風”姓人數不多,分布很廣.相傳伏羲氏、女蝸氏都姓風;史料記載“云、霎”乃二姓,且出處不同。英語中Summer(薩默)出自夏季,Blight(布萊特)出自陰冷天氣,Snow(斯諾)與Frost(弗羅斯特)分別取自有雪、霜天氣。還有以月份為姓者,如March(馬奇)取自三月,諸如此類現象反映了這些姓氏持有者當時出生的時令或氣候,也可以反映故居地常年的氣象特征,故借以為姓。
除上述十個主要方面外,還有一些其它英漢語姓氏相近的形成源泉。比如歷史上華夏民族“盤古”復姓,以神話中開天辟地之祖盤古為姓;英語中有以“基督”。古時信奉宗教極普遍,所以姓氏有的反映出宗教色彩,華人有“佛”、“佛圖”等姓,因先人習佛圖之教,以此為姓。佛圖為梵文Buddha的音譯,現已借作英語詞,意為“佛,如來佛,佛陀(佛教徒對釋迎牟尼的尊稱)”。英美人有James(詹姆斯).Peter(波得),Daniel(丹尼爾)等取自(圣經)(the Bible)中的人物為姓,還有那些圣徒在姓前加St.(Saint)等如此形形色色的姓,這些姓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某種信仰與神往。
參考文獻:
[1]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團結出版社,2000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彭增安.語用、修辭、文化[M],學林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張翠珍(1966——),女,吉林人,碩士研究生,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