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湖瑪爾·多力坤
摘要: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一生都在進行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究,并把研究過程寫成著作,給人類帶來一本又一本優秀成果,這些著作包括《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一種幻想的未來》、《性學三論》、《文明及其不滿》、》、《癔癥的研究》等,佛洛伊德的每一部著作及提出的新理論都對人類在精神世界前進一大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探討他著作之一的《圖騰與禁忌》,對書中作者提出的精神分析與宗教理論進行淺層研究。
關鍵詞: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俄狄浦斯情結;亂倫
一、作者簡要介紹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生活于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的奧地利,他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在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專業,由此開始正式接觸心理學,并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進入精神病治療學,在20世紀初期創立治療神經癥狀的方法—精神分析學,他把人的心理生活分為意識、潛意識、無意識 三種,并提出對應這些心理活動的三種人格,分別為超我、自我、本我 ,在《圖騰與禁忌》這本書中佛洛伊德也是從“俄狄浦斯情結”的論點出發來觀察遠古時代原始民族的“性本能”現象,由此來揭示圖騰的由來與禁忌的產生等。
二、圖騰與禁忌
佛洛伊德的學術貢獻中,以宗教為核心并運用精神分析學去解答宗教問題的作品屬《圖騰與禁忌》最有名,把這本書標題上的兩個學術詞分開來解釋的話,圖騰(Totem)這一詞最初是由18世紀末的英國人J·朗格在一本叫《印第安游行記》的書中用來描述印第安人相信人與動物之間一定存在某種血緣關系的信仰體系,后被人理解此意為“他的親族”。弗洛伊德從自己擅長的精神分析學領域對“圖騰”給出了新的解釋,在書中他假設遠古時代的初民生活在父系社會中,父親的地位是最高、最權威的,所以兒子們因父親的權威帶來的恐懼與壓力,對自己的父親產生仇恨的心理,當兒子們成年后集體決定殺死父親并施行,但又因為對這一行為產生愧疚的心態,產生了“弒父后的矛盾心理”,從而決定把某種動物當成是父親的象征后開始供奉這種動物,并堅信這種動物與自己是存在血緣關系的,提出禁止人類屠殺這種圖騰的規定,這種禁止在避免兄弟間出現互相殘殺的現象起了重要作用。從佛洛伊德的觀點出發,在原始民族中,因為父親的絕對統治地位,兒子們出生后很少有機會與自己的母親接觸,父親卻可以同時占有好幾個女人,這讓兒子們在無意識中產生要消滅父親、替代父親的本能,當他們長大后,在這種無意識的基礎上,潛意識里對母親的性沖動與對父親的仇恨增倍,最終導致父親被兒子們集體殺死的現象,弒父行為的導火索是戀母情結,圖騰是弒父后因為意識中原有的對父親的崇拜而產生的矛盾心理的“宣泄口”,唯有圖騰才能使他們在精神上獲得相應的“拯救”。我認為這一點剛好也解釋了佛洛伊德為什么在最初發布《圖騰與禁忌》中的觀點時所定的原題目為“原始人與神經癥患者在心理生活中的某些共同之處”。
書名中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禁忌”(Taboo),它是波利尼西亞的一個字眼,具有兩種不同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是不潔的、禁止的,它在許多方面不同于一神教中強調的戒律,但又有著與宗教戒律相似的作用。根據19世紀末期英國宗教學者羅伯特森·史密斯的研究,禁忌作為一種宗教行為和宗教現象,是與關于神圣事物的功能和意識同時產生的 ,按照佛洛伊德的觀點,“俄狄浦斯情結”的出現是因為兒子對母親有著特殊的依戀與占有欲望,“弒父娶母”這一行為中令人大受震驚的地方不僅只有“弒父”,還有“娶母”,在《圖騰與禁忌》中講到的原始民族原本是生活在父系社會中,父親的權威處于最高地位,那個時候當母親生下異性的子嗣后,很快就會被迫與兒子們隔離,然而當兒子們殺死父親之后這種規矩自然被打破,甚至可以說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原始民族走進了母系社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精神分析學去分析原始民族對待圖騰與禁忌時的精神狀態研究第一次見于佛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這本書中,他巧妙地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答了宗教的問題,我在本篇論文中主要探討了書中對圖騰與禁忌的分析,其實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佛洛伊德通過對原始民族的巫術 與魔法做研究分析后提出來的泛靈論 ,他相信人類對自然的第一種解釋是泛靈論并認為泛靈論也是由心理作用產生的,總之,在《圖騰與禁忌》這本書中提出來的觀點都是通過精神分析的方式推論出來的,這種全新的角度不僅給佛洛伊德所在的年代帶來對原始民族圖騰崇拜與禁忌的理解,更是對現代及往后的宗教學研究都帶來了貢獻。
參考文獻:
[1]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圖騰與禁忌》,中國編譯出版社,2009年8月
[2]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佛洛伊德論美文選》,知識出版社,1987年10月
[3]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4] 沃爾夫·狄·普瑞克斯編:《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文明及其不滿》,2011年,(來自網站:http://www.cnki.net)
[5] 羅吟吟、康祝婷、何帆編:《關于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的分析與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專題論壇,2015年11月
[7] 馬英豪、李穗南編:《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評析及圖騰崇拜方法與研究》,云南工商學院理論研究期刊,2014年9月
[8] 石中華編:《俄狄浦斯情結與“圖騰與禁忌”的關系及其影響》,湖北社會科學人文視野期刊,2010年3月
注釋:
1.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意識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于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于想像或回憶的。潛意識: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無意識:無意識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進入意識層面的東西,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懼等。
2.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
3.取自呂大吉主編《宗教學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第108頁
4.巫術:巫術是企圖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對某些人、事物施加影響或給予控制的方術。
5.泛靈論(Animism):又名萬物有靈論,為發源并盛行于17世紀的哲學思想,后來其被廣泛擴充解釋為泛神論,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種類之一。泛靈論認為天下萬物皆有靈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間影響其他自然現象。倡導此理論者,認為該自然現象與精神也深深影響人類社會行為,一棵樹和一塊石頭都跟人類一樣,具有同樣的價值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