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曉
《哥兒》是夏目漱石膾炙人口的名篇,是他在在創作早期寫成的批判當時日本腐朽教育體制的小說。本文主要討論了小說中清婆這一人物的原型。
一、漱石的生母時枝
漱石幼時曾兩度被送去別人家里做養子,他對父親和兄姐沒有什么感情,而對于自己的母親還是抱有很大好感的。他的文章《玻璃門內》中有一些關于生母的回憶。我就清婆形象和漱石生母的相似點作如下討論。
生母與清婆年齡相仿。由于漱石是母親時枝高齡時所生的末子。所以在漱石的記憶之中的生母是一個年老的婦人,漱石寫到“無論現在將記憶之絲如何捯下去,在我腦際浮現出來的她的形象也還是個老婆婆。” 而《哥兒》中關于清婆年齡的也寫到“她已是個老太婆了” 。可見兩人在年齡上相仿。
清婆與生母身世相似。漱石的父親曾是舊名主,在舊時掌握著相當的權利。漱石出生前他本家的生活曾一度非常奢侈富足。明治維新后漱石的父親失去了名主的身份,家道逐漸中落。漱石之上父親已育有四男三女,據漱石回憶,自己被送給他家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母親高齡產子恐人恥笑,而也不能排除當時漱石家當時家境已衰敗到了對多養一個孩子感到吃力的狀況了。可見作為舊名主之妻的千枝是家道中落的女人。而夏目漱石的《哥兒》中交代清婆身世時說“聽說這個女傭人原本是出身于一個相當不錯的門庭,在‘世變時沒落了,只得出來幫工” 。可見清婆和漱石生母時枝在人生經歷上也相類似。
清婆對哥兒的愛與生母時枝對漱石的愛是相似的。《哥兒》中說“就是這個老太婆不知和俺是個什么緣分,非常喜歡俺”。漱石在自己的親生家庭里也不受父親喜愛,而對于母親漱石則抱有好感,他回憶道:“家里最愛我的是母親這種強烈的親近感,經常籠罩著我對母親的回憶。” 并且清婆之于哥兒和時枝之于漱石的形象都要比他們父親的形象要親切和高大。
從漱石關于生母的一段回憶中也可以看出二人的相似之處。同樣是在《玻璃門內》中回憶自己兒時午睡常做噩夢,一次“我不知在何時何地犯了罪,總之是話費了許多不屬于自己的錢。……于是我一面躺著一面感到非常痛苦,終于大叫起母親來了。……我對母親說明自己的痛苦,請她給想辦法。母親當即微笑著說道‘別擔心,你要多少錢,媽媽給你多少。我高興極了,又安下心來香甜地睡著了。” 這一經歷表明生母給幼小的漱石帶來了物質或金錢上的安心感,而清婆也會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給哥兒一些物質和金錢上的補給,一次哥兒將清婆給他的三元零花錢失手掉進茅坑,清婆又耐心地將三塊錢紙幣打撈、清洗、晾干,在哥兒嫌棄錢票有臭味的時候她又給哥兒換來三塊銀幣。這段對金錢失而復得的安心感的描寫不能說與漱石兒時的那段經歷無關。我認為在小說中幾次著重描寫了清婆對哥兒補給,其行為的心理來源也與生母曾經給過漱石金錢上的安心感有一定的關系。
二、漱石的養母
漱石的養父母由于不能生育收漱石作為養子。養父母雖然十分吝嗇,但是對漱石卻出手大方,會給他買時髦的衣服和喜歡的玩具。但顯然這種“愛”是有目的性的,他們在漱石身上投入金錢更像是一種投資。他們經常問漱石媽媽、爸爸是誰、你喜歡媽媽還是爸爸等類似測試漱石對他們感情的忠實度的問題。后來在養父母離婚、養母改嫁后,漱石成為了燙手的山芋,被送回了親生父母家里。養母對漱石的“愛”是功利性的,要求回報的。這體現了“家庭的利己主義”,而這種情況不只限于養父母家庭,漱石的生父也抱著同樣的心態。兩家在漱石需要養育照顧的時候推來諉去,看到他成績優異又相互爭奪。
養母對漱石的感情不是純粹的,讓漱石明白了別人對自己付出的愛是需要回報的。清婆對哥兒是非常關愛的,但也還是帶有希望得到回報的意味。“清婆的希望是:將來俺成家立業了,就和俺住在一起。她幾次三番懇求說:‘到了那時,請您還要收留我。” 清婆多次向哥兒提出將來還希望能去照顧哥兒,而清婆逐漸年齡大了,一方面當然也是想在老后得到哥兒的照顧。所以說從清婆的身上是可以看到養母身上渴望得到孩子回報的影子的。當然在愛的付出和回報之間是需要把握好“度”的,養母對漱石付出的感情少,反而過于露骨急切地希望得到漱石的回報,結果招致漱石的厭惡,清婆對哥兒付出了真誠的愛,也得到了哥兒的尊重并最終實現了愿望。這是兩個人物的不同之處。
三、滿足漱石母愛需要的理想化的人
基于以上分析清婆的人物塑造分別受到生母時枝和養母的影響。而塑造出的清婆形象又與二者皆不相同。可以說是一位補足了生母和養母身上缺點的一個理想化的人物。
首先作為補全生母不足的人物形象。她和生母一樣愛著孩子,但是清婆陪伴哥兒的時間更長。而漱石從9歲從養父母家回到生父生母家到漱石14歲母親去世,相處時間很短暫。清婆在哥兒的生命中時間更長,給予更長久的陪伴,會用更多更具體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愛。在哥兒在工作上遭遇不順之時,清婆作為一個能夠信賴的人,是他一種精神上的歸宿。在會遭遇諸多挫折的人生中,漱石也一定曾希望生母能夠更長久地陪伴自己。所以在塑造清婆這一人物形象時,很可能就是把這種美好的愿望融入到了這一形象之中去了。
其次她有作為補充養母不足的人物形象。清婆同樣期待自己付出的愛會得到回報,但她對哥兒的這種希求與養母的利己主義不同。清婆的期許是基于她對哥兒的絕對信賴和愛的,她認定在別人看來一無是處的哥兒“一定會成為一個大人物”。并且相信哥兒“正直,天性善良”,對哥兒的言行產生了正確的引導作用。所以在合理地期求回報和利己主義之間應該是有界限的,漱石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很可能就把超出合理界限之外的人物原型養母塑造成了在合理范圍之內的清婆。也表明了漱石個人對家庭成員間應有的關系的一種期許。并且小說中清婆與哥兒沒有血緣關系,而主仆之間的感情竟比養母養子之間的感情要更加真摯,這也是漱石對自己家庭之中存在的家庭利己主義的一種諷刺。
所以綜上所述清婆的形象就是排除過多私心欲望的養母和能夠給予更多、更長久的愛的生母的結合體。
參考文獻:
[1]夏目漱石著、吳樹文、劉振瀛譯《哥兒》[M].上海譯文出版社
[2]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說》[M].北京出版社
注釋:
1.夏目漱石著《哥兒》上海譯文出版社 p224
2.同上p4
3.同上p4
4.同上p4
5.同上P226
6.同上 P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