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杰 張少睿 逯志剛
摘要: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轉型、空巢老人現象、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土地保障不夠,使依靠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以及自我養老的農村養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此情況在對湖北省沙洋縣毛李鎮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入走訪、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后得出的結論中得到印證。本文以湖北省沙洋縣毛李鎮為例,結合實地考察調研結果,經過深入探討,提出了新型社區養老和微型“共同體”農場養老兩種養老模式的構想,以期構建能夠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新型養老模式,為我國養老模式的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養老;新型社區養老;微型“共同體”農場養老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在老有所養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從2008年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1.68億,約占總人口數的11.8%上升到了2015年的2.16億,約占總人口數的16.7%,8年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增加了0.48億,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4.9個百分點。截止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3086萬人,占總人口16.7%,其中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到了很大比例。在城鄉一體化建設背景下,農村老年人是一個需要政府、社會重點關注的群體。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養老制度尚未完善,盡管新農合在農村地區已經普及,但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醫療、生活問題還缺乏必要的保障,相較之城市老年人口的養老,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亟需多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如何妥善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否順利進行。然而,目前提出的“醫養一體化”養老、居家服務養老、養老機構養老等都不適合農村養老現狀,因此,對于農村養老模式進行深入探究很有必要。
一、農村養老模式的現狀及分析
農村養老模式目前主要分為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家庭養老與自我養老結合、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在這四種主要的農村養老模式中,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占了很大比重。在對毛李鎮的實地走訪過程中,調查組發放了1000份問卷,進行整理后表明,有300位老人通過家庭養老,占到了30%,有26位老人通過社會機構養老,只占0.26%,有518位老人通過自己生產勞作來養老,占51.8%,還有156位老人通過子女平時的物質支持以及自己勞作結合來養老,占15.6%。通過調查可知,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家庭養老與自我養老結合這三種養老模式共占比99.74%,在農村的養老模式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一)家庭結構發生轉變,家庭養老模式不適應于當前實際情況,出現了相應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足夠數量的子女; 二是穩定的家庭結構和規模。而隨著計劃生育的進行,我國農村家庭呈現出“4+2+1”的家庭結構,即一對年輕夫妻要贍養雙方父母,還要撫養未成年的子女,形成了很大的家庭養老壓力。以毛李鎮調研的數據為例,18歲以下的居民有5996人,占14%,18-60歲的居民有28691人,占67%,60歲以上的居民有8176人,占19%。由此也可看出農村家庭結構轉變,家庭養老給青壯年形成了很大壓力。另外,長期的同居生活,也導致了農村家庭矛盾的產生,其中婆媳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在調研走訪過程中,一半以上的老人表示不愿意住兒子家是因為同居生活中婆媳關系處理問題。
(二)政府對養老機構投入力度不夠,現有的農村養老機構無法提供給老年人比較好的生活,滿足其需求。以毛李鎮為例,毛李鎮福利院是當地的唯一一所養老院,里面居住的均為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面積不大,環境也不是太好,只有不到一百張床位,每日老人吃的也是十分普通,至于娛樂健身設施,更是少的可憐。福利院院長表示,他也很想好好地將福利院建設好,為更多的老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可是,政府的投入太少了,只夠維持目前的運轉。
(三)農村老年人收入非常少,勞動能力下降,不能再進行重體力活,依靠自我勞作收入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自我養老對于大部分農村老年人不太可能。在對毛李鎮的調查中了解到該鎮老年人的平均耕地面積為1.5畝,由于土地保障的不足,很多老年人去路旁、堤壩、濕地等地開墾荒地來獲得一定經濟收入,這對于生態環境是一種極大的破壞。從統計的數據來看,60-70歲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僅為3000元,70-80歲老人體質下降,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年平均收入僅為1000元,80歲以上老年人基本是家庭養老。每月不到100元的收入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全依靠自我養老基本上不可能,就連吃飽穿暖都是問題。
二、湖北省農村新型養老模式的構想
通過對湖北省沙洋縣毛李鎮的調查與研究,本文認為農村新型養老模式可以包括新型社區養老模式和微型“共同體”農場養老模式兩種。
(一)新型社區養老模式
新型社區養老模式是指由政府、公益養老機構、民營資本及家庭及個人共同建設的,由政府進行各方協調、限制民營資本的盈利、在農村老年人能夠負擔的條件下,建立起屬于他們自己的“共同體”的新型農村養老模式。新型社區養老模式見圖3-1所示。
新型社區養老模式中各部分職能主要包括:
第一、從政府方面,政府要做好協調、監督工作,制定一定的規定,對民營資本進行一定的約束與監督,不能完全以盈利為主,主要還是社會公益性質。另外,政府方面還應做好宣傳,不光要引進企業發展經濟,還要引進民營養老機構、公益養老機構,解決社會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在毛李鎮,僅有一家政府設立的福利院,由于政府一家投入資本以維持運轉,所以,投入的資金顯得捉襟見肘,各種硬件設施都非常落后。在新型社區養老中,政府投入與之前養老院一樣的資金,起到的效果要比之前的福利院好很多,與此同時,政府除了資金的投入,還可以提供建設用地,來建造這樣一個養老社區及周邊設施,以吸引民營資本。
第二、從民營資本來看,民營資本的介入主要應本著社會公益性的原則,其次才是盈利,其收費標準應建立在盈利不超過投入5%的基礎上。其可以采用融資或其他運營模式,政府不予干涉。民營資本應該提供更好的硬件及軟件設施,建設專業的養老服務團隊,從生活、醫療、娛樂等方面提供給老年人滿意的服務。
第三、從公益養老機構,其應該投入一定的資金,以減輕農村老年人的負擔,共同建設這一新型養老社區,另外,公益養老機構可以提供人員上的支持,幫助照顧老年人,另外,公益養老機構可以利用其專業性知識,為民營資本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性的培訓,提高其服務團隊的專業化水平,同時這樣的一個養老社區還是一個很好的社會公益團體服務基地,比如,暑期大學生公益團體可以來此幫助一起幫助照顧老年人,陪老年人聊聊天。而公益養老機構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新型的養老社區服務來提高其影響力、知名度,擴大其規模。
第四、從家庭及個人方面,家庭應該為老人的入住提供一定的資金,同時,家庭成員也可以經常去看望老人,讓老人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另外,每個家庭都為老人的入住支付了一定資金,那么,家庭就有權利監督、建議,有權利投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確保老人有個良好的養老環境。
新型社區養老模式的優勢包括:
第一、新型社區養老考慮到了農村老年人的經濟問題,采用了四方共建,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入住的費用。另外,限制了民營資本的盈利,將價格定在了老年人能夠接受的范圍內。
第二、新型社區養老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新型社區養老允許了民營資本的介入,刺激了養老市場的競爭力與活力,通過民營資本專業化經營以及專業化的團隊,從生活、醫療、娛樂等方面提供給老年人更好的服務。
第三、新型社區養老擴大了社會公益的效應。社會公益養老機構的參與不僅給新型社區養老提供了很大幫助,同時,也是對其自身的一種宣傳,新型社區養老為其提供了很好的服務基地,可以產生很好的社會公益效應,擴大其影響力。
第四、新型社區養老大大減輕了家庭養老的壓力。“4+2+1”的家庭結構的出現,大大增加了家庭養老的壓力,而新型社區養老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第五、新型社區養老很好地解決了農村養老這一社會熱點問題,緩解了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新型社區養老的難點包括:
第一、需要政府很好的協調好四方的共同構建,制定出明確的規定,對各方進行限制,尤其是對民營資本的盈利要加大監管,不然容易出現民營資本提高收費門檻,濫收費,出現老年人住不起的情況。
第二、需要政府提供好的政策,加大宣傳,吸引民營資本以及社會公益機構,不然可能出現沒有資本加入的現象,無法構建起這樣一個多方運營的“共同體”。
(二)微型“共同體”農場
微型“共同體”農場養老模式是主要針對農村可勞動的老年人,由政府統一規劃土地,提供種子、肥料等其他生產要素,老年人一起耕作,一起生活,政府扶持的半自給自足的新型農村養老模式。
在湖北省沙洋縣毛李鎮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約有3/5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放棄生產耕作,因為已經形成生產勞動的習慣,一句話就是“閑不住”。微型“共同體”農場則既滿足了農村老年人生產勞動的習慣,又不會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勞動強度,相當于鍛煉休閑性質的生產勞動。政府可回收農村老年人的零散土地的使用權,進行土地的整體規劃利用,劃出若干農村老年人微型“共同體”農場,使農村老年人一起生產勞作,采用傳統綠色生產方式,提供純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通過集中合作社來推銷這些市場上暢銷的無公害產品,換取一定的經濟效益,給老年人帶來經濟收入。這種小面積高效益的種植生產,其實對農村老年人更有利,同時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另外,還可以由政府提供適合本地的經濟價值較高的花木或藥材等作物的種子,設計出統一規范的操作方案,由專業人員對老年人進行培訓,進行量化操作,形成微型苗木基地或藥材基地,既具有經濟效益,又具有觀賞效益,可以考慮旅游資源的利用,可以辦一些農家樂,多方面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政府還應在農場建立相應的衛生及娛樂設施,建立小廣場,老年人茶余飯后散散步,跳跳廣場舞,從各方面提高其生活品質。
微型“共同體”農場養老模式優點主要包括:
第一、可以在不改變農村老年人生產勞作習慣的條件下,為其帶來經濟收入,甚至是遠高于原來高強度生產勞作的經濟收入,而且大大減輕了農村老年人的生產強度,既起到了鍛煉身體的作用,又不會使其感覺勞累。
第二、促進了老年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形成了一個共同體,即為老年人農場共同體,老年人在此一起勞作、一起聊天,解決了農村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虛,使其產生了心理上的慰藉,心態更加樂觀,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留守老人問題。這樣一群農村老年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他們之間擁有共同的觀念、思想,擁有共同語言,他們于輕松地勞動中促進情感交流,產生了共同體歸屬感,這樣就會使其自發建設、維護這個共同體。
第三、有利于農村土地的整體規劃利用,回收零散的土地進行整體規劃利用,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有利于新型農村的整體規劃,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推進。
第四,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農村老年人內心所想,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緩解了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微型“共同體”農場的難點包括:
第一、難以實現老年人的統一管理,其身體素質、生產技術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很難進行標準化的統一管理。
第二、老年人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傳統生產,難以進行技術要求較高的生產,對于苗木基地和藥材基地實行起來難度較大。
三、結論
我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4+2+1”的家庭結構越來越普遍,現在亟需研究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來應對人口老齡化,要做到真正的老有所養就必須從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了解老年人的真實想法。本文以湖北省沙洋縣毛李鎮為例,指出了其養老現狀并進行了分析,現存的三種養老模式都不太適應于當前實際情況,存在著各方面的問題,最終提出了兩種新型養老模式的構想。農村新型養老模式的構建關系到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其重要性和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因此,構建農村新型養老模式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要真實的了解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意愿,構建能夠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新型養老模式,而不是空中閣樓。本文從這些設計理念出發,提出了農村新型社區養老模式以及微型“共同體”農場模式這兩種養老模式構想,來滿足不同情況老年人的需求,為農村養老模式問題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方案 。
參考文獻:
[1]龔勛,陳斌,呂暉.湖北省醫養融合養老模式構想[J].醫學與社會,2015,28(1):37-38,41
[2]楊金平.城市養老服務社會化新模式探討——基于對湖北省H市的調查[J].理論觀察,2010,(2):55-56
通訊作者:逯志剛(1982.2-),男,山東新泰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