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星
摘要:總所周知,巴赫是德國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他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音樂家之一,有著“音樂之父”的美稱。巴赫對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其代表作品。這六首組曲的結構嚴謹,帶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邏輯特征,充滿了濃厚的情感。文章以巴赫組曲C大調第三組曲為例子,介紹了巴赫組曲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版本。
關鍵詞:巴赫組曲;大提琴;版本分析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開創了大提琴演奏的新篇章,它在音樂中的地位非常高,每個大提琴學習者都會學到這幾組曲目。在巴赫的六首組曲中,C大調第三組曲是演奏頻率最高的。這首組曲的旋律明亮,音色飽滿。C大調第三組曲非常受到演奏者的歡迎,因此在組曲發展過程中演變出了不同的版本,有著不一樣的風格。
一、巴赫組曲特征
(一)組曲的發展過程
組曲是由多個小樂曲組成的,稱為器樂套曲。組曲存在的年代比較久遠,到了巴洛克時期,組曲有了分支,包括了法國組曲和德國組曲兩種風格。法國組曲中的小樂曲多是鍵盤類的。德國組曲是有舞蹈伴奏的舞曲組成。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是德國組曲的一種。這種組曲的形式也一直沿用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巴赫通過對組曲的改變,添加了前奏曲,使得組曲變成了非常普遍的音樂形式。組曲中的舞曲在調性上一致,一般是二部曲式。
(二)巴赫組曲的風格
巴赫的身份是一名宗教信徒,他所創作的音樂大多數也是為了當時的宗教所提供的。音樂主旨中,他表達了對主的歌頌和贊揚,他認為音樂能使得人通向天堂,能與上帝進行面對面。巴赫在創作音樂時,非常重視復調的作用。復調是主調和聲音樂達到一定水準后才具備的清晰聲結構和功能,巴赫將復調音樂發展為主調,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增強了感染力。他常常通過音樂節奏的對比來表達其中的平衡關系,通過這種關系作為對位,再進行復調的處理從而使音樂得到了豐富的循環性。巴赫的音樂常常是連綿不絕的,具有很強烈的抒情感覺。巴赫的音樂中具有非常隱秘的理性,包含著數學中的邏輯性,散發著濃厚的教堂風格。巴赫的六首琴曲是沒有伴奏的,他成功的將大提琴單獨進行演奏,取消了大提琴通奏低音的局限性。他的這六套組曲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演奏難度,音色連綿不覺,非常的純潔優美。巴赫音樂中的審美價值很高,樂曲中蘊含著很深的理性,旋律多樸實而莊重,這六組曲目演奏時有一定難度,很難駕馭。演奏者需要掌握精湛的技巧,有著很強的音樂悟性,深刻的去理解樂曲中的藝術性。
(三)無伴奏組曲對大提琴影響
大提琴這種樂器是單聲部旋律演奏的,通常情況下沒有伴奏,讓人聽起來感覺非常單調。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彌補了大提琴在這方面的不足,使得大提琴能夠單獨演奏。大提琴的表現力變得豐富多彩,實現了低音到高音的跨越,從單聲部發展到多聲部,旋律增多。大提琴在巴赫創作組曲后就大大提升了地位,從樂隊的通奏低音中取得解放,更加完美的展現了它的音色和獨有的旋律[1]。巴赫的六首組曲整體上看簡單樸實,沒有過多的渲染和弓法,使得人們在聆聽時能夠發揮出更多的想象空間。
二、C大調第三組曲
(一)卡薩爾斯版本
卡薩爾斯對巴赫組曲的發展作出過非常大貢獻,他演奏的無伴奏組曲將音樂和技藝相互融合,表現了高度的自由,將巴赫組曲展現在世界樂壇上。卡薩爾斯演奏時在弓法上作出了較多的修改,更加的突出組曲中的重音部分,使得組曲有著多種多樣的變化。前奏曲在演奏時能挺清楚多聲部,每一句的第一個音有像引線一樣的拉長,從而把其他的音符引出來。樂句之間分開,聲部錯落有序,飽含著熱情。轉調時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加入重音的部分,結尾處又具有力量。卡薩爾斯在阿列曼德舞曲的上下行的琶音做了表情,上行漸強,下行漸漸的變弱,節奏上沒有過多的變化[2]。卡薩爾斯在演奏庫蘭特舞曲時,在下行的琶音中加了跳弓,使得曲子變得輕快,形式更加的多樣。薩拉班德舞曲在演奏時非常的有連貫性,保持著舞曲的三拍子特點,兩段旋律之間有著不同的感覺,反復的兩段之間存在著一些微妙的變化。卡薩爾斯認為音樂如同自然,沒有一模一樣的重復。卡薩爾斯在演奏舞曲時主張復調線條。布列舞曲演奏時高低音分明,樂曲中穿插著跳音,聽起來更加豐富。吉格舞曲演奏時的聲音變得粗獷,更接近于自然的表達,顯得隨心所欲。
(二)羅斯特羅波維奇版本
羅斯特羅波維奇對巴赫組曲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付出了畢生的努力。第三組曲稱為輝煌,C大調是一個自然大調,明亮又開闊。羅斯特羅波維奇通過對巴赫組曲的感受和對巴赫曲折的人生的了解,結合他自身的人生經歷,有了對組曲新的理解和詮釋。他認為巴赫組曲的演奏不是復雜的技術手法,而是最簡單的音樂追求。演奏者在進行巴赫組曲演奏時應當心無雜念,用最干凈的聲音進行演奏,每一首組曲就像人生中的一個過程。
(三)馬友友版本
馬友友是當今樂壇的華人大提琴家,他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進行了新的演奏。馬友友將第三組曲實現了音樂和舞蹈的結合,利用舞蹈的動作豐富了音樂的語言。前奏曲中,舞蹈中的肢體動作表現聲音的交錯和綿綿的旋律。用動作的轉換來表達節奏的變化,顯得更加壯闊。阿列曼德舞曲中,他的理解是像臺階上上下下,舞者動作不斷的模仿。庫蘭特舞曲中,舞者動作不斷重復,充滿著巨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薩拉班德舞曲里,舞蹈進行了不同的分工,最后組合在一起。吉格舞曲的節奏比較歡快,是一個人在跳,然后引出來許多然集體的跳舞。馬友友演奏時的節奏比較輕松[3]。
總而言之,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大調第三組曲經過了不同音樂家的理解,在各個時代有了新的闡述和理解。這種不一樣的理解表現了音樂的靈魂,使人們啟發自己的思維,表現出不一樣的自己。演奏者通過音樂將思考傳遞給聽眾,具有了神圣而莊嚴的意境。
參考文獻:
[1]萬翔.巴赫《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六組曲前奏曲《阿拉曼德舞曲》演奏研究[J].音樂天地,2016(02):51-54
[2]方迪.傾聽c小調的“弦”外之音——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之薩拉班德舞曲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04):57-61
[3]李雙.巴赫《無伴奏六首大提琴組曲》的弓法運用風格[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0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