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肖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幫助他們掌握社會生活中必備的法律知識,培養守法習慣,學會應用法律,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工程,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利用學科滲透,加強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法律意識,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實踐中,我努力探索多種途徑,創設各種方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以指導他們的生活實踐。
關鍵詞:依法律己;法制教育;教師素質
新課程要求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學生思想品質的陣地。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善于收集社會生活中的案例,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法制教育,從而真正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我相信,“正人先正己”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要使自己行為端正,必得先有遠大志向,先有遠大志向,才能在細節上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向上,才有建樹。要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我們思想品德教師就必須認真學習與教學有關的法律知識。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思想品德教師還應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在教學中以案說法,為學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制宣傳教材。
一、依法律己——實施法制教育需要教師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這不僅需要關注更新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教育教學的業務能力;更需要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逐步提高。教學的目的性要明確,教師要把法制教育列入自己的教學目標之中,在備課和教學實施中,要善于開發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時列為研究內容。教師要把教材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以教材為依據,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分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法制滲透。既不要把政治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忽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要有知識的交流,還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對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十分有利。可以使學生觸景生情,知理踞情,達到“內化”效果。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會想學、愛學,才能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在學科滲透時要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對法制滲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獲得成功,進而產生滿足感,不斷激發他們對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跟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吸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早見成效,使學生愿意學習樂意接受。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文化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于反思。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教師更應該深刻領會。我們應該敢于面對和改進自己的偏差和錯誤,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才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經常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情況反映,不斷探索和掌握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好方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二、依法正行——課堂教學的創新是實施法制教育的突破口和主渠道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思想政治課中實施創新教學的主渠道。它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的方法決定了學的方法,為此,政治教師必須在設計創新的方法的同時,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也是為學生設計學的方法。只有靈活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新課程教育教學中,思想政治教師首先要與時俱進,用最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需要打破陳舊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放下師爺身份,走下講臺,深入學生群體。以學生為本,就要做好角色轉換,把學生擺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留夠發展空間,給學生提供寬闊的平臺。教師應該以朋友的身份,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以每個學生全面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
其次,行為養成要更多的受道德規范的引導和調整。如果中學生普遍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具有高尚的理想與情操,那么學校的法制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有效地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引導、榜樣的示范及人們的信念來維持,道德行為主要依靠自我約束,但道德與法制密切相關,許多道德規范就體現在法律條文之中。同時,應當強化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著重抓好學生在日常行為方面依法辦事的養成教育。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知法、愛法、守法、用法。
三、教師要利用好社會大課堂,實現法制教育與社會道德實踐相結合
思品課中的法制教育不能是簡單的法律知識講授,而是要切實提高學生法律素養,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紙上得來終覺淺”,除了課堂上下功夫外,還需要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就要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多種需求,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參與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都能從活動中、從合作中、從探究中獲得收益。
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具有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普及法律常識,增強青少年法制意識,需要課堂的教育,還需調動社會各界共同行動,形成合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結合學科進行有機滲透更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這樣,學生們才能從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圍里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護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總之,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生活中新生事物的不斷涌現,對學生興趣導向各不相同,加強法制教育的方法也要有所更新、有所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積極引領學生成長為品德優良、學習進步,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我國中小學法制教育現狀及反思 任 淼 《現代教育管理》2014年02期
[2]對中學生應當如何開展法制教育 王曉俊 《考試周刊》 2013年38期
[3]談素質教育下的教師素養 米瑪歐珠 《新課程學習(中)》 2014年09期
[4]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探究分析 楊慧敏 《教育》 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