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丹
摘要:作為廣播媒體,要想在眾多媒體特別是同類媒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媒體記者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敏銳的新聞洞察力,還需要靠什么抓住瞬間出現的新聞機遇?如何面對相同新聞素材做出與眾不同的新聞報道?筆者認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應急機制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新聞報道;突發;素養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而恰恰是這樣的突然發生的事件,通常會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所以,這類事件也被各新聞媒體作為報道的重點。作為三大主流媒體之一的廣播,除了具備運行成本低等資源優勢外,還以播出信息短小精悍、以聲見長、語句通俗流暢,適應不同層次聽眾,在最快的時間內傳遞最新信息等特點在主流媒體中占有一席之地。為此,對于廣播新聞記者來說,能否及時、準確、生動地做好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也是檢驗和衡量其業務水平和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那么,廣播新聞記者具備哪些綜合素質才能做好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呢?
一、要具有強烈的時效意識
較強的現場觀察和描述能力,可以為聽眾呈現生動的現場氛圍。突發事件往往發生在短時間甚至瞬間,是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事物、環境和人發生的急劇變化。因此,廣播新聞記者要抓住轉瞬即逝的變化,爭分奪秒,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摸清楚,記錄下來,并選擇事件現場的最佳觀察點,為描繪事件現場提供有利保障。尤其在做現場連線報道時,要快速組織語言,生動、形象地將現場的情況傳達給受眾。語言要準確、簡煉、清晰,描述事件現場要層次分明、表達流暢,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喚起聽眾的聯想思維,以及強烈的現場感,以滿足聽眾既獲知信息、又獲得某種真切的現場感受。“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掌握話語權,占領制高點,堅持三貼近,暢想主旋律”。這也是媒體做好突發事件報道需要把握的一個大的原則。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國家也有一個明確的20字方針:“導向正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效開放、有效管理”。因此,這就引出了做好突發報道需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導向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在采訪過程中在對內容選擇上有導向,時機把握也要有導向,分析評論更要有導向。這個導向體現在對事實的選擇當中。一個突發事件發生以后,它可報道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媒體的選擇角度是非常大的。但是,選擇什么報體現了媒體的立場和傾向,這些事實必然蘊含媒體對這個事件的價值觀,這也為良好的輿論引導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要具備把握報道尺度的能力
突發事件有可能出現悲慘的場景,這就要求廣播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該明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控制自我的情緒,保證采訪的正常進行,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此外,還有一些突發事件有新聞價值,但價值不大,就可不必做現場報道,有的突發事件新聞價值非常重大,但受政策、法規等影響,也不宜做現場報道。其實,突發事件能否報道、怎樣報道,報道到什么程度、選擇什么樣的角度,這都來自于記者平時的日積月累,對方針政策、路線思想、紀律規定的掌握程度,也體現著記者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要有整合新聞資源,充分挖掘事件新聞價值的能力
任何一個突發事件,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但是否都具有典型意義、是否能提煉出主題、是否有啟示作用,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現場要把事件的來龍去脈采訪清楚,把該突發事件中的聯系人、事物和環境緊密結合起來,拿到第一手素材,通過資料的整合,深究其事件背后的原因,使事件的新聞價值一點點浮出水面,這樣,使突發事件更深層次的新聞價值被挖掘出來,給予聽眾以警示、啟示的作用。
四、要有大局意識,注重社會效果
采訪事件現場的記者頭腦要清醒,要明確采訪目的。對突發事件報道,一定要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原則,充分考慮事件的敏感性、復雜性和報道后的社會影響,能否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好突發事件,不僅直接影響事件本身的解決,而且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因此,新聞記者要冷靜處理,幫忙不添亂、熱點不增溫,有利于大局、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發展、有利于穩定。
五、廣播應急機制的構建
突發事件,由于其“突發性”特點,一般都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及影響。比如海嘯、地震等災難發生后,往往危害社會穩定。2008年5月12號14點28分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發布抗震救災信息,特別是在地震災區成為“信息孤島”的困難時期,《汶川緊急救援》特別直播成為災區民眾唯一“觸手可及”的信息來源。“特別直播”節目從第一天起就逐步加大心理干預和醫療救助、衛生防疫等有關內容,實現了媒體對突發性事件報道的重大突破,體現了信息公開的力量以及媒體在整合國家功能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六、用評論解讀提升新聞人文價值的社會意義
廣播新聞報道如果僅僅停留在傳播一個新聞事實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現象上,顯然難以贏得受眾。因為受眾對于新聞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特別是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不僅僅想知道“有什么”、“怎么樣”,更想知道“為什么”和“怎么辦”。對于受眾的這些需求,目前的廣播新聞報道越來越注重對新聞價值的深度化闡釋,就是一種“解讀式新聞”。廣播媒體在對新聞事實播放之后,利用主持人或本臺評論員的評論、專家對新聞事實的看法、融會背景事實或其他媒體的觀點等形式來對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全面、深入、立體化的報道,從而提升新聞信息的含量,深化新聞信息的內涵,形成一個圍繞中心事件報道的新聞超級鏈接,使廣播新聞報道具有時代感、歷史感、時空感,從而形成一個“新聞輿論場”。在這一過程中,把一個孤立的新聞事件通過主播和嘉賓的幾句精煉到位的點評以此“懲惡揚善”,既對當事人體現一種人文精神,又對整個社會有警示和教育作用,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引起受眾思考,從而強化傳播實效。
總之,由于突發事件突如其來、難以預料,這也對新聞從業人員素質提出了一個挑戰。首先,廣播新聞記者要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突發事件因其特殊的時效性,一旦公布于眾,可能會引起很大的反響,因此,廣播新聞記者要恪守職業道德,堅決抵制“人情新聞”、“有償新聞”。同時,記者要全面真實報道真相,要用真誠的人道精神關注災難,而不應惡意炒作,隨意捏造新聞。
參考文獻:
[1]姚遠,霍邢平,袁天志.《突發事件中的媒體應變考驗輿論引導力》, 《中國記者》2009年第1期
[2]童兵.《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與傳媒宣泄功能》, 《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