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棟
摘要:要高質量地建設我國的小城鎮,使這項千秋大業健康發展,盡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那么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各級相關領導,就務必正確的認識和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
眾所周知,小城鎮建設是一個長遠的、復雜的、系統的社會性大工程,僅僅憑熱情和勇氣是不夠的。要高質量地建設我國的小城鎮,使這項千秋大業健康發展,盡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那么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各級相關領導,就務必對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具有正確的認識。
一、小城鎮建設的普及性與重點性
我國和國外的現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鎮的基礎上選取發展起來的。同樣,此刻的一些小城鎮將來也會發展成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鎮永久不能成為大中城市,有一些還必然會走向消亡。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要有選取地、重點地布局建設小城鎮。
目前的小城鎮設置確實頗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國每個小城鎮都進行工業區、住宅區、商貿區、行政區規劃,都進行交通、電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醫療保健等基礎設施建設。既然將來大部分小城鎮不能發展成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規劃鋪開攤子搞建設,既沒有必要,又會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務浪費。在這種狀況下,當前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點性”。把重點城鎮突出起來了,再加上強有力的工作,小城鎮就能健康發展,農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須會大大加快。
二、小城鎮建設目標的階段性與根本性
目標決定方向,只有目標清楚,才能產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確有效的措施。這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首要問題。
小城鎮建設的目標有階段性與根本性之分,二者絕對不能混淆,這務必有清醒和明確的認識。所謂目標的階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礎條件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小城鎮各有不同的建設與發展目標。比如,有的是完成舊鎮改造任務,有的是搞好“幾通一平”,有的是建設安居工程,還有的是抓好基礎建設、解決綠化環衛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小城鎮建設階段性的目標。這種階段性的目標體現的是個性、特性與差異性,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料,也是比較容易明確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是此刻的薄弱環節。所謂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就是不管哪個小城鎮,不管在什么時期,也不管處于什么建設階段,都要把吸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種根本性目標體現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為世界上公認的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否實現了城市化,主要是看這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小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擺設,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農民到那里安家落戶,其他一切都是為此服務的。同時,各級領導對小城鎮建設工作的部署、檢查與考核,都應當以人口集中這一根本目標為中心。小城鎮建設的根本目標明確了,這項工作就會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健康發展。
三、小城鎮產業的主導性與多樣性
良好的主導產業不僅僅有利于吸納聚集農村人口,構成小城鎮發展的雄厚財力基礎,而且它是決定小城鎮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向、使小城鎮更有生命力和延續性的重要條件。
此刻要重視的是,一方面,在選取重點發展的小城鎮的時候,要思考有主導產業基礎,而且其產業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續發展前途,這樣的小城鎮才有可能在將來成為一個城市,到達我們建設小城鎮的預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用心引導小城鎮,盡早樹立建造主導產業的強烈意識,充分挖掘和發揮當地的自然、經濟、區位、地理、人文、技藝、資源等等優勢,揚長避短,盡快選取和確立自己的主導產業。同時,還要幫忙已經初步構成主導產業的小城鎮,不斷發展壯大,真正構成有廣泛影響、規模大、質量高、效益好、帶動性強的主導產業。
為了使小城鎮與小城鎮之間的主導產業不撞車,要注重產業的多樣性,在更廣的產業范圍內進行選取。小城鎮要依據各自的優勢,構成不同特色的主導產業,善于發掘、組織和利用。
四、承擔小城鎮基礎建設組織的主體性與商業性
基礎設施建設是小城鎮發展的一項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資料。有著良好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企業和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但是,基礎設施投資是要花大錢的。于是,有的小城鎮繼續沿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城市建設辦法,投資口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資來源是“國家撥一點、企業拿一點、群眾出一點”,結果很快沒了后勁;也有的小城鎮為籌資,違章提高土地出讓價格、征收各種雜費,甚至違法集資,結果不僅僅不解決大問題,還帶來若干負面影響;還有一些小城鎮政府自恃經濟實力強,對各種基礎設施大包大攬,甚至直接投資建設樓堂館所和商品批發市場等,但是當他們難以為繼之時,卻沒有資格向銀行借貸,結果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鎮建設被迫擱淺。
以上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落后,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鎮建設。要進入小城鎮基礎建設的柳暗花明之路,務必科學解決投資的主體性和商業性問題。正確的投資主體應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投資方式應主要是商業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無償性的。小城鎮的各類基礎設施,包括各種商品批發零售市場、校園、幼兒園,甚至道路、供電、供水排污等等,都就應由企業來籌資建設。建成后,可出租、出賣,也能夠自己經營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資。不管是國家、群眾還是個人,都能夠參與投資,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真正把市場機制引入到小城鎮建設中來,構成開放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小城鎮政府的資金則集中用于確實無法實施商業化投資和經營的純公共設施項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場所照明、環境治理等等。這樣做,小城鎮建設的投資就會進入良性循環之路。
五、小城鎮人口的凝聚性與政策性
為了使農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鎮集中,實現農村城市化,就應盡快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大膽改革戶籍制度。第二,改革農村群眾財產擁有方式,允許農民將其擁有的已經量化的群眾財產變現流動,或者保留其遷移戶口后的分紅權利。第三,正確處理入鎮農民與承包地的關系。第四,改革農民的宅基地使用辦法。第五,規范收費行為。這樣便可使農民輕裝入鎮,盡快地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高永元。在新起點上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M]湛江年鑒,2007
[2]梁修群。以城鎮建設為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法治理論與實踐2010。3
[3]紀曉嵐。《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J]中國社會學學會2006年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