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6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馬華松
小張自18歲時開始就出現腰背部僵硬、疼痛不適,伴雙膝、雙踝關節疼痛等癥狀,幾年來,一直未得到明確診治。其間,他自行間斷服用了布洛芬、中成藥等藥物。近1個月來,小張的不適癥狀加重,雙髖及右膝關節疼痛明顯,行走困難,明顯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為了進一步診治,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去醫院就診。醫生對小張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根據病程、癥狀和檢查結果,醫生診斷小張患了強直性脊柱炎。
定義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結締組織病,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癥和骨化,髖關節常受累,其他周圍關節也可出現炎癥。
誘因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該病與遺傳、感染以及環境因素有一定關系。
遺傳遺傳因素在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基因陽性率高達90%,家族遺傳陽性率為23.7%。
感染近年來研究顯示,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可能與感染有關。
自身免疫免疫機制參與本病的發病。
其他創傷、內分泌、代謝障礙和過敏反應等亦被疑為致病因素。
癥狀強直性脊柱炎常見于16~30歲青年人,以男性多見。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動后減輕,并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消瘦等癥狀。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數月、數年后發展為持續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強直,出現駝背畸形。女性患者周圍關節受侵犯較常見,進展較緩慢,脊柱畸形較輕。
具體癥狀主要分為關節癥狀、關節外癥狀。
關節癥狀 約9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以后上行發展至腰椎,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腰椎脊柱受累時,多數表現為腰部活動受限,后期可有腰肌萎縮。胸椎受累時,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最常見為駝背畸形。少數患者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有頸椎部疼痛,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頸部肌肉開始時痙攣,以后萎縮,病變進展可發展至頸胸椎后凸畸形。約半數患者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的患者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關節癥狀一般多發生于大關節,下肢多于上肢。周圍關節受累以髖和肩為最多,極少累及手。
關節外癥狀 心臟病變以主動脈瓣病變較為常見,臨床有不同程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約1%,約8%發生心臟傳導阻滯。25%的患者有結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層炎或葡萄膜炎等眼部病變。耳部病變,29%的患者發生慢性中耳炎。肺部病變表現為咳痰、氣喘甚至咯血,并可能伴有反復發作的肺炎或胸膜炎。神經系統病變常侵犯馬尾而導致下肢或臀部神經根性疼痛。
臨床診斷根據相關病史,有下列表現應考慮炎癥性脊柱病:
①腰背部不適隱匿性出現。
②年齡<40歲。
③不適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
④晨時僵硬。
⑤活動后癥狀有所改善。
有上述病史,X線片有骶髂關節炎征象,即證實為脊柱病;進一步排除牛皮癬、炎性腸病或Reiter綜合征,即可做出原發性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
預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并不都會發展到脊柱強直,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疾病的發展上可起到一定的延緩作用,大大減少脊柱強直的發生。但是,若早期出現脊柱受累及活動受限、髖關節受累,幼年發病,陽性家族史,對非甾體抗炎藥反應不佳,炎癥指標水平居高不下,內臟受累,等等,提示預后不佳。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凌光輝
強直性脊柱炎除了進行一些藥物、物理治療外,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還可以通過日常的護理和保健使病情得到緩解。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日常保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站立時頭保持中位,下頜微收,雙肩自然放松;腹略內收;重心居中,不要偏移。
2.坐位時應保持胸部直立,盡量坐直角硬木椅,腰背挺直,勞累時可將臀部后靠,腰背緊貼在椅背上休息。
3.睡硬板床,多取仰臥位。枕頭要矮,一旦出現胸部或頸椎受累,應停用枕頭。
4.減少或避免引起持續性疼痛的體力活動,避免過度負重和劇烈運動。
5.定期測量身高。定期測量有助于發現早期脊柱病變。
6.飲食無禁忌,平時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保持營養的均衡,避免超重。
7.由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會出現肋椎關節、胸肋關節、胸鎖關節等部位活動受限,患者在呼吸時感到疼痛,因此,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應該戒煙,以免吸煙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導致雪上加霜。
8.強 直 性脊柱炎患者容易患虹膜睫狀體炎及葡萄膜炎,平時要注意保護眼睛,不要用手揉眼,不要熬夜。
9.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本病的發生可能與腸道、呼吸道等感染有關,所以,要堅持鍛煉,增強體質,防止感染。
10.要從科學的角度認識這種疾病,認識到強直性脊柱炎雖然是一種難治性疾病,但經過長療程綜合治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要有戰勝病魔的信心,并配合醫生進行早期、有效的治療。

黑龍江綏化市第一醫院風濕科副主任醫師 王 平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以下這套簡單易行的體操有助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維持機體正常的功能。
第一式
屈膝平躺,雙腳平放,臀部盡可能向上抬,抬高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圖①、圖②)

①

②
第二式
屈膝平躺,雙臂上舉,十指交叉,雙臂盡量向右擺,同時雙膝盡量向左擺。同樣的動作反向做一次。(圖③、圖④)

③

④
第三式
屈膝平躺,雙腳平放,抬頭下頜向下勾,雙手伸向膝關節,頭和肩盡可能抬高,然后放松。(圖⑤、圖⑥)

⑤

⑥
第四式
屈膝平躺,雙腳平放,抬頭下頜向下勾,頭和肩抬起,同時雙手向右膝外側伸展,然后放松,再向左膝外側伸展做一次。(圖⑦、圖⑧)

⑦

⑧
第五式
屈膝著地,雙手撐地,雙臂保持垂直,頭向下勾,盡可能高地向上弓背,然后抬頭,同時盡可能向下塌背。(圖⑨、圖10)

⑨

⑩
第六式
坐在椅子上,雙腳勾在椅子腿上,左手抓住椅背,身體盡可能向右傾斜,同時右手伸向地面。然后反方向做該動作。(圖?)

?
第七式
雙手抱臂與肩平行,上半身盡可能向右轉,復原后再向左轉做該動作。(圖?)

?
第八式
雙手扶住椅邊,肩膀不要動,頭盡可能向右轉,復原后再向左轉。(圖?)

?
第九式
背靠著墻站好,腳后跟距墻盡可能近一些,目視前方,兩肩自然下垂。腳后跟不要抬起,身體盡可能向上伸展,右手臂伸直向上盡量伸展,上臂靠近耳朵,拇指對著墻。還原后換左手做同樣的動作。(圖?)

?
以上每節都要重復做5遍。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凌光輝
強直性背柱炎的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炎癥,減輕、緩解癥狀,維持正常姿勢和最佳功能位置,防止畸形。要達到上述目的,在于早診斷、早治療,并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
一、非藥物治療
1.物理療法 熱水浴、礦泉溫泉浴、紫外線脊柱照射、熱療等物理療法,可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肌肉、改善關節活動度,對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
2.功能鍛煉 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保持脊柱的生理彎曲,防止畸形;保持胸廓活動度,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保持骨密度和強度,防止骨質疏松和肢體失用性肌肉萎縮等。
二、藥物治療
以往的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主要應用非甾體抗炎藥,不過,近年來醫學界觀察到某些藥物對本病治療有效。
1.非甾體抗炎藥 對非甾體抗炎藥反應良好是強直性脊柱炎區別于其他腰腿疾患的特點之一。這類藥物能緩解疼痛,療效快,有利于恢復功能鍛煉,是重要的緩解癥狀藥物,但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常用的有美洛昔康、塞來昔布、洛索洛芬、布洛芬、雙氯芬酸等。
2.抗風濕藥物 這類藥物起效緩慢,可抑制機體的異常免疫,能有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外周關節病變。常用的有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等。
3.糖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甲潑尼龍等,能迅速減輕關節疼痛和腫脹,但不能改善病情的進展和關節破壞,長期應用會引起明顯的不良反應,如滿月臉、骨質疏松、糖尿病、感染等,故不作長期使用。
4.生物制劑 目前國內臨床應用較多的為腫瘤壞死因子單抗(英夫利西單抗、阿達木單抗)和腫瘤壞死因子可溶性受體融合蛋白(依那西普、益賽普),起效迅速,能有效延緩疾病進展,減少殘疾,雖價格昂貴,卻是目前唯一一類證明能有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中軸關節病變的藥物。使用前應注意排除腫瘤以及結核等活動性感染。
三、手術治療
對晚期的患者伴有明顯的脊柱畸形、功能障礙,如脊柱側彎,駝背,頸椎嚴重受壓,髖關節畸形、固定、壞死,以及足跟骨病變影響活動,需進行外科矯形、髖關節置換術、骨刺切除術等,都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