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你有強迫癥吧?”近些年這句話漸漸成了熟識的朋友之間的一句玩笑話。那么,什么樣的行為算是強迫癥呢?
強迫癥是一種以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為基本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患者常表現為不停地洗手、數數,有的患者則會毫無原因地重復相同的話語,或覺得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時一定要遵循某種特殊的順序,或反復做諸如檢查門窗、開關、文件等事情,或對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產生懷疑,等等。患者深知強迫癥狀的不合理,自己卻無法控制或擺脫,因而感到焦慮、痛苦、抑郁,甚至出現自殘,使患者的社會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近半數強迫癥患者首次發病于15歲前。強迫思維和行為會占用青少年大量時間與精力,受這些癥狀影響,其注意力難于集中,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日常生活起居受到影響。因為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生活,患強迫癥的兒童、青少年常有挫敗感,這使他們變得自卑、孤僻,增加了他們對環境與他人的不安全感。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確強迫癥的發病原因,但學者研究發現,以下因素與強迫癥形成有關:
家庭教育 有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與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過分嚴格、刻板及追求完美無缺的生活模式有著重大關系。對兒童的教育不當,如苛求,使他們遇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過分瑣碎細致,無論做什么都務求一絲不茍,十全十美,事前反復推敲,事后后悔自責。在與人交往中過分嚴肅、古板、固執。在生活上過分強求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和衛生情況,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條,甚至書櫥內的書、抽屜內的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齊有序,干干凈凈。
此外,被家庭忽視對兒童來說也是一種消極因素。被忽視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更多的漠視與拒絕,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贊許,在做事情中對自己要求很高,繼而會表現在其行為上,出現反復思考、反復檢查等強迫癥狀。
性格缺陷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患病前具有強迫性格缺陷者比例很高。受強迫癥困擾的當事人會有完美主義傾向,這樣的人格素質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他們對自己評估過低,不喜歡標新立異,缺乏獨立創新精神,社會適應性較差,具有這種性格特征的人有可能發展為強迫癥。
遺傳 據調查,強迫癥當事人的父母中有5%~7%的人患有強迫癥,遠高于普通人群。強迫癥患者的親屬可能攜帶與患者相似的易感基因。在強迫障礙雙生子的研究中發現,單卵雙生子的發病率為86.7%,雙卵雙生子的發病率為46.7%。
生活中的不良刺激 強迫癥之所以會發生,還緣于一些挫折事件的誘發。例如,某學生上八年級那年,一次奶奶出門后忘記鎖門,結果家里被小偷光顧,這個孩子的一臺筆記本電腦被偷走了。從此,這個孩子出現家里的門是否鎖好、水龍頭是否關好等安全疑慮。上八年級時家里被偷,九年級時出現強迫癥,是因為這個孩子面臨中考壓力,他希望考一所好學校,但這個目標對他有點難,這個孩子就將學習焦慮轉移到了安全焦慮上,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形成了某些強迫性的觀念或行為,整天掛念門鎖、水龍頭等,學習焦慮就被動地消失了。
通常,由于強迫癥患者的不放心(焦慮)與諸如水龍頭、電源、煤氣、窗戶、門等中性事物多次匹配,從而建立了條件反射。對于強迫行為,比如患者的不放心每次都因其反復檢查(強迫行為)而獲得緩解,從行為機制上來說,這種反復檢查的行為就獲得了強化。為了安心,檢查行為也就越來越多,程序越來越復雜,行為模式越來越刻板化。可以說,強迫癥患者的不放心以及強迫檢查行為都是一個習得的過程。
針對這種條件反射的焦慮,可通過暴露治療來處理。即讓患者暴露在這些情境中,不采取回避或其他降低焦慮的行為,經過相當長時間后,焦慮會自然緩解,由此中性事物與焦慮之間的聯結也就被打斷了。
在強迫癥的治療上,首先,應幫助患者面對害怕、擔心的對象(包括情境和想法),即暴露。接下來,阻止患者出現相應的對抗行為(如儀式性動作),即忍住不做任何檢查,讓自己的不安自然緩解。盡管短期內患者會產生焦慮癥狀,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及不斷重復暴露于觸發情境中,患者的焦慮癥狀會逐漸減輕,直至強迫癥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