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哲睿
國學是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它包括了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等,可謂我國最本真卻也最深奧的一門學問。巍巍華夏,歷經五千年風雨滄桑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就是我們心中的那種信念,一種執著,一種對光明的向往,這些,都是傳承千百年的國學賦予我們的民族之魂。
在國學這片廣闊的天空,有無數顆璀璨的星星,其中貫穿整個社會發展歷程的便是儒學。儒學包括“仁”“義”“禮”“智”“信”等人們的行為道德規范,塑造了我們中國人的靈魂,這使得我們的文明懂得包容與開放。待人態度謙遜、溫和有禮等都是這一點的體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國學凝聚了中華大地上各種文明的優勢,并且使我們懂得了對各個民族平等對待,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所以在中華大地這片沃土上,絕不會出現諸如十字軍東征一類的宗教文化之爭,更不會出現像希特勒一樣的歧視他族、自認高貴以至于大肆屠殺所謂劣等民族的情況。正如鄧小平同志在訪美的一次宴會上,當美國領導人說“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會認為自己的文明是最優秀的文明”時,他委婉地回答說:“我認為東方的菜中國最好吃,西方的菜法國最好吃。”
國學使我們放低自己,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給予我們包容與開放的民族之魂。但包容并不意味著一味地忍讓、退縮甚至懦弱。國學已經深入到每個炎黃子孫的骨髓里,在我們心里烙上了中國印,刻上家園情。在民族危難關頭,總會有一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一切為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國學中經常出現的“忠君愛國”思想,在歷朝歷代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國學也給我們注入了一股力量——民族氣節,即不畏強權,努力抗爭,誓死不低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歷史上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文天祥、陶淵明等人。國學經典給予我們懂得抗爭、不畏強暴、勇于犧牲的民族之魂。
在南宋末期,讀書人的民族氣節非常崇高,大批讀書人寧死不降,氣概超凡。但是,伴隨著南宋政權的滅亡,伴隨著中國被少數民族統一,這種氣節似乎漸漸淡化了。到了明朝,八股取士的教育考試制度更加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那時的國學仿佛成了統治者的工具,國人一點點變得呆板、麻木。直到有一天,列強的堅船利炮撞開了天朝的大門,擊碎了清朝泱泱大國夢,中華民族開始覺醒,愛國激情和民族氣節又一次被激發出來。戊戌變法,六君子情愿為變法而犧牲……這都說明了國學經典是牢牢扎根在國人心底的,無論歷史怎樣變遷,國人心中的求真之心、民族之魂,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但是現在,國學教育的前景不甚樂觀,很多地方的學校不重視國學,以致現在很多學生對國學知之甚少。我認為,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自覺閱讀國學經典,無論是道家的“無為而治”“以柔克剛”,還是墨家的“兼愛”“非攻”,無論《弟子規》還是《三字經》,多讀一些是很有必要的,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國學大師梁啟超曾說“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我們努力學好國學經典,悟透其中的精神內涵,才能更有熱情地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國學誠乃中華民族之魂,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重拾經典,品味國學,參透其中的精華,守護住我們心靈的一方凈土,也是守護住我們靈魂中最本真、最溫暖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