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金融是一種金融創新。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力,其基本模式P2P和公眾利益很可能涉及非法集資犯罪。由于互聯網的特點,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非法集資犯罪具有周期短、影響大的特點。國家在打擊新犯罪的同時,必然會產生金融抑制的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非法集資金融抑制
在過去的十年中,互聯網在中國的迅速發展。隨著互聯網用戶的不斷膨脹,發現了很多機會。金融業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互聯網+”行列。阿里巴巴發展的余額寶業務,金融集團設立的京東商城、百度和華夏基金項目都標志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但正是由于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法律的滯后,近年來出現了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刑法的底線屢屢觸動。
1.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與刑法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的運作中,主要有三方:資本、平臺和投資者;管理涉及監管部門和平臺公司,法律關系是多層次的。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模式有三種,即以股權融資為目的的小貸或分權的P2P,以及結算清算和融資的余額寶。其中,非法集資犯罪最有可能是集資模式和P2P模式。
傳統P2P僅起到中介作用,但近年來,由于監管缺口、債權轉讓(平臺提供內部擔保)、擔保類型(境外機構提供的外部擔保)和自營金融的類型。NG(平臺是私人項目融資)。傳統的中介模式最有可能成為非法集資的幫兇;債權轉讓容易構成資金沉淀在資金運用中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融資擔保資格的缺失,可能被監管部門取締,構成未經授權設立金融機構的犯罪。
公共資金是指公眾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公眾回報的資金,并承諾感恩、物性和公平。互聯網金融的推廣速度快,規模大,目標不明確,難以控制股市規模。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擅自發行股票和債券罪,是指發起人向特定的社會對象發行超過30股股票或者向特定對象發行超過200股股票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得到證券管理部門的批準。
2.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非法集資的新特征
(1)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具有空間突破的特點,網絡金融的非法集資具有三個層次,一個是受害人的數量,二是廣域,三個是涉及的大量案件。
(2)完全面向非特定公眾。罪犯和被害人之間沒有更多的熟人。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特征改變了傳統固定非法侵占罪中的犯罪人的特點和以普通熟人為基礎的被害人的犯罪特征,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新特點是ST。流浪者。
(3)犯罪手段新穎,灰色地帶多。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創新,余額寶成功地將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基金銷售公司相結合,為中小金融客戶提供了互聯網金融管理平臺。滿足群眾的經濟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對中國的法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滯后,有行業中的法律灰色地帶很多,而稍有不慎就會觸犯非法集資紅線。
3.當前新法規的解讀與影響
2016年2月4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是:加快民間融資和金融新業態建設,盡快出臺P2P網絡借貸、畜牧、融資等監管規定。盡可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的發展。事實上,自2014起,國家就開始關注互聯網金融下非法集資犯罪,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
(1)2014,兩所高等學校發布了《關于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以下簡稱“新意見”)的法律意見》,擴大了互聯網金融活動非法融資罪。第一,擴大非法集資的客觀方面,行為認定不再局限于積極主動的資金和信息傳播。“放任”行為也將包括在內。其次,新的觀點拓展了對“向公眾吸收資金”的原始刑事認定標準的原始解釋。員工內部人員有吸收社會人員的目的,是為了吸收資金,也被定義為公眾。此外,行政部門對非法集資性質的認定并不是提起刑事訴訟的必要程序。最后,將共同犯罪界定為幫助非法吸收資金收取費用。
雖然新的意見通過擴大非法集資的罪名,增加了平臺公司和企業的責任,但也明顯增加了許多平臺的義務和犯罪的風險,許多新的模式很可能會失敗。觸犯了法律紅線。
(2)2015年12月,銀監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并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簡稱“辦法”)。首先,該方法明確禁止了12種行為,包括沒有自籌資金、沒有資金池、沒有擔保,而P2P平臺的本質是信息中介。其次,該方法規定,P2P平臺應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金融機構作為借款人和借款人的存款機構,但支付渠道不一定要與銀行合作,因此“銀行+支付公司”仍然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最后指出,地方金融機構應承擔轄區內P2P的具體監管職能,包括備案管理、規范指導、風險防范和處置。
這是互聯網金融與刑法邊界的又一次劃界。然而,新法案主要針對P2P模型,對該模型的控制和識別仍處于相對模糊的狀態,而在草案中投資者補償和信息披露的具體指標尚不明確。
(3)總的來說,一系列新的規定和解釋表明我國正在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但是,應該看到,刑法的規定和在中國刑法法益的保護體現在金融約束的概念,而不是通過互聯網金融體現了金融創新的概念一致。非法集資的規定是在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建立之初建立。為了保證國家對金融資源的控制和金融體系的保護,它有強大的宏觀調控來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成熟,對公共投資的需求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改善。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筆者認為,前幾年的蓬勃發展與監管差距有一定的關系,超額非法集資犯罪的罪名可能會阻礙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從網絡金融的特點以及刑事立法與非法集資司法的匹配關系來看,現行非法集資收費過大,入罪門檻太低。雖然網絡非法集資的社會危害性很大,主要原因不是互聯網金融行為本身,而是基金收集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應從平臺的資格審計義務和項目發起人的信息披露義務入手,完善刑法,真正實現普惠金融。
【參考文獻】:
(1)《淺議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非法集資問題》,陸琪,《科技與法律》,2014年第3期
(2)《論互聯網金融刑法規則的“兩面性”》,劉憲權,《法學家》,2014年第5期
(3)《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分析》,鄭旭江,《西華大學學報》,2014年11月
作者簡介:丁驛然(1994— ),女,籍貫:河南信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讀碩士,湖北省武漢市, 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