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辰 白浪 喻舒林
[摘要]:本研究基于代表性、綜合性、科學性、以獲取性以及系統性的指標選取原則,選用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植被、坡度、高程、地形起伏、災害密度、河網密度、居民點密度、土壤濕度共8個指標,結合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分別估算了汶川縣的生態環境適宜性,并根據結果對生態環境適宜性進行了系統分析。分析表明:汶川縣大部分區域生態適宜性位于“適宜”等級以上,即總體表現良好,但“較不適宜”面積有所增加,表明該縣生態環境有所退化。
[關鍵詞]:生態安全;生態環境適宜性;層次分析法
Abstract:This study selected 8 indicators including vegetation, slope, elevation, terrain relief, disaster density, river network density, dens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soil moisture, which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representativeness, comprehensiveness, scientificity, accessibility, and systematic principles, combined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Then, 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of Wenchuan County in 2008 and 2010 resp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s: From 2008 to 2010, the ecological suitability of most areas in Wenchuan County was above the “appropriate” level, that i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good, but the area of “less suitable” increased, indicating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ounty was degraded.
Keywords:Ecological security;Ec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1引言
近年來,社會快速發展的弊端開始顯現,全球環境惡化,經濟發展不穩定,資源短缺等問題層出不窮,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持續增強,人們越發地意識到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開展對生態環境適宜性科學準確的評價,是為充分認識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現狀,為生態空間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分、生態使用制度制定等管理措施的實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的重要工作。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已經從單一自然體系發展到自然-社會-經濟-生態復合體系評價內容從單目標的分散評價擴充至多屬性、多目標的綜合評價。總的來說,生態適宜性評價是一種量化生態環境資源用途適宜度的工具,在減緩用地沖突、科學規劃空間布局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對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研究區概況
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 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幅員面積4084平方公里。間于30°45'N—31°43'N與102°51'E—103°44'E之間。全縣面積約為4085 km2,轄威州、綿虒、映秀、漩口、水磨、臥龍、三江、耿達8鎮,龍溪、克枯、雁門、銀杏4鄉,素有“陽光谷地、熊貓家園、康養汶川”之美譽。整個地區南部比較濕潤北部比較干旱, 光、熱和水分布不均, 年均無霜期為247—269天, 年降水量為528.7—1332.2 mm, 年均日照為1693.9—1042.2h, 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
3研究因子提取
3.1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信息提取
根據研究區土地資源利用的實際情況及TM影像分辨率、波譜特征等信息,參照國家土地利用分類標準,進行適當調整,將汶川縣的土地利用系統共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鎮用地、未利用地及地質災害7類,下又細分為14小類。利用最大似然分類方法分類
3.2 災害點密度信息提取
在考慮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時,原有地質災害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原有的地質災害會產生大量的松散物質,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這些松散物質更易再次失穩引發新的地質災害。本文以TM影像為基礎對災害點進行遙感解譯,利用核密度方法計算研究區災害點密度數據。
3.3 地形信息提取
地形因子是為有效的研究與表達地貌形態特征所設定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參數或指標,對植被類型、氣候條件、土壤結構等均有顯著影響。本研究選定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作為區域生態環境適宜性的影響因子。
3.4 植被覆蓋信息提取
植被覆蓋度是指植被冠層或葉面垂直投影在地面的面積占統計區總面積的比值,是表示地表植被覆蓋情況的重要因子之一。植被覆蓋度的計算常結合NDVI與像元二分模型,計算滿足公式3-1:
式中,〖NDVI〗_soil為無植被覆蓋區或裸土的NDVI值;〖NDVI〗_veg則表示全植被覆蓋區的NDVI值;Fc為植被覆蓋度。
3.5 河網密度信息提取
一般情況下,流域內的河網密度與流域內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有關,洪澇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結合DEM數據,使用Hydroloy分析,計算每個流域的河網密度,得到研究區河網密度分布。
3.6 居民點密度信息提取
居民點在空間分布的密度反映了反映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響應,因此本研究利用遙感影像,結合統計數據,進行居民點的解譯,再使用密度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區居民點密度
3.7 土壤濕度信息提取
土壤濕度指數是量化土壤含水量的一個重要指數,由于TM5 和TM2 波段的特點,兩個波段經標準化處理得到的土壤濕度指數NDMI可以反映濕潤特征,其計算如公式3-2所示:
式中,CH2、CH5分別為TM2、TM5的像元值。利用公式3-2分別計算土壤濕度指數。
4結果與分析
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標因子與生態環境適宜性的關系:生態環境適宜性= 0.1135*災害點密度+0.0338*地形起伏度+ 0.3563*植被覆蓋度+0.2974*坡度+0.0444*高程+0.0335*土壤濕度+0.0571*居民點密度。
計算得到研究區生態系統適宜性分布情況,將生態系統適宜性數據按表4-1所示標準分為5級,得到研究區生態適宜性等級分布圖(圖4-1)。可知,研究區生態環境適宜性較差的區域主要集中于研究區北部、東北部及東部的河流兩岸,由于河流兩岸地質災害頻發,造成其植被覆蓋低、坡度陡等,以及研究區西部的高山冰原區。統計各適宜性等級區域面積得表4-2。
根據統計結果,研究區生態環境適宜性以“較適宜”為主,其面積約為2085.71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51%;其次為“適宜”,該區域面積為1393.74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34%;總體來看,研究區生態環境適宜性比較良好。
5 結論
區域生態環境是區域賴以生存的根本前提與空間基礎,是影響區域系統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在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規劃中,進行生態環境適宜性評價是科學辨識規劃研究區生態底線、規劃生態紅線、制定綜合空間管制策略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以汶川縣為研究區,在分析研究區生態本底特征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區實際和基礎數據可獲得性與可操作性,選用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植被、坡度、高程、地形起伏、災害密度、河網密度、居民點密度、土壤濕度共8個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構建研究區生態環境適應性評價模型,根據生態環境適宜性分析結果,研究區生態環境適宜性較差區主要集中于研究區河流兩岸,與地災發生區大致重合,而植被覆蓋度與坡度對地災發生有較大影響??傮w來看,研究區生態環境適宜性較為良好。
[參考文獻]:
[1]陳宏觀.沿海地區生態環境評價及生態建設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2.
[2]曾輝,劉國軍.基于景觀結構的區域生態風險分析[M].中國環境科學,2008,19(5):454-457.
[3]Zhanxue Zhu,Paul A. Arp,Fanrui Meng,Charles P.-A. Bourque,Neil W. Foster. A forest nutrient cycling and biomass model (ForNBM) based on year-round, monthly weather conditions, part I: assump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3,169(2):347-360.
[4]葉亞平,劉魯君.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0(03):33-36.
[5]王萬新,蔣兆理,劉軼.成都市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預測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01):79-89.
[6]彭保發.區域LUCC的景觀生態效應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0.
[7]湯國安.我國數字高程模型與數字地形分析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14,69(09):1305-1325.
[8]黃詩峰,徐美,陳德清.GIS支持下的河網密度提取及其在洪水危險性分析中的應用[J].自然災害學報,2001(04):129-132.